2022,電商出海動作不停

在國內互聯網一片安靜的當下,中國跨境電商迎來爆發式增長。

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長,上半年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同比增長28.6%,這也意味着中國電商迎來了最好的出海時機。

今年9月,拼多多突然宣佈將進軍美國市場,隨後便上線了Temu,直接奔向北美市場。從上線至今還不到半年,Temu就憑藉着與拼多多一樣的“低價”玩法,在北美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甚至一舉超過了亞馬遜和SHEIN。

在Temu問世後不到一個月,字節旗下的海外快時尚獨立站IfYooou也橫空出世,它避開風頭正勁的Temu,主要地區是歐洲市場,但與拼多多一致的是,他也打出了“低價路線,優質服務”的口號。

11月30日,阿里也推出了新的出海平臺Miravia,主攻西班牙地區,這是距阿里推出AllyLikes後的又一個新跨境電商平臺。更重要的是,在近十幾年中,海外業務首次被阿里提升至和國內零售、雲計算同等的地位。

動作不停的除了這些“新”玩家,在海外紮根多年的SHEIN也做出了一些改變。

今年3月,SHEIN就在巴西開啓了試點平臺模式,與之前不同的是,商家可以直接在SHEIN上開店,但是需要自行負責運營、物流;此外,今年夏季SHEIN就開始嘗試在土耳其製造產品,並在波蘭租賃和經營倉庫,以解決自身利潤低的現狀。

此外爲了縮短交貨時間,SHEIN也加快在美國建立分銷中心。截止目前,SHEIN在印第安納州Whitestown的配送中心已經投入使用,縮短了四天的運輸時間。SHEIN表示,第二個配送中心預計2023年春季在南加州開業,同時,SHEIN還在考慮在美國東北建第三個配送中心。

無論是首次出海、再次出海,還是已經在紮根的平臺尋求進一步發展,都能看出他們想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海外市場前景廣闊

北美、歐洲、東南亞,各不相同

雖然都是出海,但是不同地區的側重點是完全不一樣的,接下來我們主要從北美市場、歐洲市場和東南亞市場來進行分析。

北美地區一直都是國內跨境電商的主要戰場,這個地區的經濟水平更加發達,電商發展水平相對成熟,人們對電商的接受程度也相對更高。但近兩年,由於通貨膨脹問題,向來捨得花錢的人們也開始追求“消費降級”。

SHEIN在今年8月抽取了2500名美國消費者作爲調研對象,從他們的消費行爲中分析青少年羣體的購買喜好。其中有87%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已經轉投更便宜的品牌,而且有可能會長期依賴購買折扣產品。

顯然,“低價”已經成爲美國消費者購物的重點,也是電商平臺在美國市場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中靠低價取勝的典型代表,就是SHEIN

在2020年,優衣庫、ZARA、H&M這三大時尚巨頭的營收和利潤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主要面對美國和印度市場,主打低價的SHEIN卻實現了超過300%的營收增長。發現成功密碼的拼多多立刻推出了主打低價的Temu,嘗試叩開美國市場的大門。

自Temu上線以來,不到2美元的蘋果手機殼、不到5美元的外套隨處可見,甚至還上線了“0.99美元專區”,這樣的定價遠低於其他平臺,包括以低價著稱的SHEIN。

今年11月,僅僅上線2個月的Temu在美國站一舉打敗了亞馬遜和SHEIN,躍身成爲下載量第一的購物應用,日均GMV突破150萬美元。

而與北美市場幾乎相反的是歐洲市場,除了低價,歐洲的消費者同樣很看重售後服務。以西班牙地區爲例,Smartme Analytics報告顯示,有72%的西班牙人喜歡SHEIN的免費退貨服務。

今年11月,阿里正式在西班牙推出了Miravia,主要面對中高端消費者,爲了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新用戶不僅享有首單折扣的優惠活動,更是貼心地爲超過10歐元的商品提供免費送貨、30天內退貨免費的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雖然是世界第三大電商市場,但迄今爲止仍沒有出現像美國的亞馬遜那樣的“霸主”,這對中國電商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除了傳統的電商模式,近兩年在中國大火的直播帶貨也逐漸走向世界,擁有衆多年輕人的東南亞地區則是跨境直播電商的沃土。

而最先去到東南亞地區的直播電商平臺,就是阿里推出的LazLive。從2019年至今,LazLive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今年4月份, LazLive的直播業務GMV環比增長45%,現如今Lazada已經成爲阿里國際零售業務營收的重要來源。

2023年,跨境電商依舊是一座金礦

擁有直播電商基因的TikTok也在持續加碼東南亞,根據TikTok Shop的最新公開的數據,在貢獻最大的印度尼西亞,TikTok Shop平均月GMV已經達到了2億美元。

TikTok Shop直播

今年RCEP協定的落地,東南亞早已成爲國內跨境電商的必爭之地,再加上東南亞年輕人較多,對直播電商的接受度更高,可以預見的是,在2023年東南亞的跨境電商市場競爭依舊十分激烈。

2023,跨境電商依舊大有可爲

就全球市場而言,電商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即便這樣,我們仍然認爲海外市場是一座巨大的金礦。

首先從大環境上來看,全球電商滲透依舊沒有見頂。據MorganStanley的研究分析表示,當前3.3萬億美元的電商市場規模有望在2026年增長到5.4萬億。

其次,雖然增速變慢,但部分區域的市場依然呈現出向好的勢頭。以東南亞市場爲例,在《2022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中顯示,目前東南亞受通貨膨脹的影響較小,預計數字經濟到2025年還將以17%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增長。

2022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

更何況俗話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海外消費者在享受過電商帶來的便利性和豐富性後,很難再離開這種消費模式,而對於跨境電商企業來說,想要做好仍需牢牢把握以下三點。

一是本地化。就像Miravia和Temu一樣,他們都是出海平臺,但是他們各自面對的消費羣體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需要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文化習慣差異來銷售不同的商品,做出不同的改變。

聽起來很簡單,但對於跨境商家來說,如果能很好地挖掘用戶的本地化需求,就能更快突出重圍。以服裝爲例,即便是同一個地區,不同國家消費者偏愛的風格都不一樣,東南亞消費者整體比較喜愛日韓風格,但以國家來區分:新加坡更喜歡商務風;泰國消費者則更喜歡年輕、活潑的風格;馬來西亞消費者則更多會選擇輕熟風。

二是保證物流。中國的電商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起來,可以說完全離不開物流行業的支持,而“次日達”“當日達”等越來越快的配送速度,也極大地提升了國內用戶網購的意願。

而國內的跨境電商企業也在保證時效性上下了功夫。以 Shopee 爲例,Shopee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市場均設立了海外倉,爲商家提供倉儲、出貨、售後等一站式管理,賣家只需將商品運至官方倉,之後的打包、出貨、跟進售後等環節都由 Shopee 負責,極大地提高了快遞的時效性。

三是針對不同用戶制定不同策略。不同的用戶自然會產生不同的需求,因此要講究“對症下藥”。在進入海外市場前,平臺可以讓有特色的產品先進入市場,測試消費者對產品的喜好度、價格接受度,從而讓平臺產生定位。

例如Temu的定位就是下沉市場,主要針對購買低價商品的人羣,那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價格;而Miravia則更傾向於面對中高端消費者,那麼品質、服務則是核心。平臺只有摸清自己最主要的消費羣體,才能走的又快又穩

總的來看,中國跨境電商也都有着不同的優勢,在新的一年,每個跨境電商企業都有可能在海外市場得到新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