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貨幣符號是什麼?

港幣 HKD 澳大利亞元 AUD 日元 JPY 加拿大元 CAD 澳門幣 MOP 新西蘭元 NZD 英磅 GBP 俄羅斯元 RUB 美元 USD 新加坡元 SGD 瑞士法郎 CHF 臺幣 TWD 歐元 EUR

法定貨幣

黎巴嫩:黎巴嫩鎊(Lebanese Pound;LBP) 馬爾代夫:拉菲亞(Maldivian Rufiyaa;MVR) 馬來西亞:林吉特(Malaysian Ringgit;MYR) 蒙古:圖格里克(Mongolian Tögrög;MNT) 孟加拉國:塔卡(Bangladeshi Taka;BDT) 緬甸:緬幣(Myanmar Kyat;MMK) 尼泊爾:尼泊爾盧比(Nepalese Rupee;NPR) 日本:日元(Japanese Yen;JPY) 沙特阿拉伯:沙特里亞爾(Saudi Riyal;SAR)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盧比(Sri Lankan Rupee;LKR) 塔吉克斯坦:索莫尼(Tajikistani Somoni;TJS)

爲什麼森海塞爾網上差價這麼大?

首先,那哪兒是官網??這纔是官網 其次,寫了官方直營,那價格和官網msrp一樣,msrp是什麼?建議指導價,和實際售價,活動價,代理拿貨價,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淘寶上正規代理在利潤範圍內控制價格浮動不是很正常的事嗎?不然折扣哪裏來?

一些喜歡“加量不加價”的汽車品牌,爲什麼不把加量錢用於降價?

謝邀,這題適合產品經理。
其實總的來說一句話:加量不加價,也是另一種降價,是一種能夠維繫得住面子不用直白降價的直接方式。
那麼如果詳細來說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拆解爲幾個問題來看: 汽車產品爲什麼不輕易降價? 車企什麼時候會加量,也就是增加配置? 汽車產品爲什麼要增加配置? 然後我們再來看,爲什麼要“加量不加價”。
那麼我們逐個來看: 一、汽車產品爲什麼不輕易降價? 在產品經理眼裏,提及價格就至少有兩個最爲重要的價格概念:MSRP和TP。
MSRP是什麼?Manufacturer Suggested Retail Price,製造商建議零售價,也就是主機廠官方定價。
TP是什麼?Trade Price,批發價格,交易價格,也就是4S店和用戶之間的成交價。
這兩個價格,MSRP降價最爲要命,也是車企最不願意做的事情。
而特斯拉是玩官降玩的最溜的,俗稱割韭菜,要消費者的命;而前段時間斯柯達官降,是要了自己的命。
TP降價很正常,取決於主機廠的商務政策,也取決於4S的銷量達成意願。
那拆解問題裏的第一個問題,汽車產品爲什麼不願意降價? 所以這裏可以明確的是:這個降價指的是MSRP,並不是TP。
那麼爲什麼衆多品牌不願意官降?主要原因在於官降傷品牌定位,影響這個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定位。
但是,如果當市場終端的成交價連續一段時間維持在與MSRP有很大差距的情況下,消費者也很難再接受這個MSRP價格了。
比如說,英朗因爲三缸機不被市場接受,就採用降價的形式,價格直降到6-7萬元,想要通過四缸再回到原來的地位,也很具有一定挑戰了。
而具體品牌定位和價格高低有什麼關係,我在下面的回答裏解釋過,而這也是大衆爲什麼要把捷達單獨拆出來做一個低端品牌。
特斯拉降價會不會影響它的高端品牌形象?其他智能電動品牌該如何應對?50 · 1 評論回答 二、車企什麼時候會增加配置? 按照汽車生命週期,以往通常是6-7年,而最近這兩年因爲競爭愈發激烈,甚至有產品選擇了4年換代。
那麼不管怎麼說,這一個生命週期裏,至少會包含2-3個小改款,我們稱之爲Model Year,通常在中間會有一個大改款,我們稱之爲Facelift。
在Model Year裏,通常會伴隨一個新的版型出現,增加幾個配置,也有可能同時會減去幾個配置,但不會對造型做變動。
而在Facelift裏,以前通常會做部分造型變動,比如說前格柵、前保後保,但通常側面鈑金不動。
然後調配置,比Model Year幅度大。
有部分車型會涉及到動總。
但近幾年,伴隨競爭激烈,中改產品的幅度越來越大,比如說學習奔馳E級中改還是調了大燈造型,寶馬7系選擇了增加相當多的科技配置,而有些品牌甚至會選擇在Facelift的時候,直接換代,以保證足夠的競爭力。
三、爲什麼要增加配置? 在新產品投放市場時,很難說和所有的競品的步調一致,一直到生命週期末端。
比如說,A級家用轎車賣的很好的兩款產品,軒逸和朗逸,這兩款車步調並不一致,朗逸Plus作爲朗逸換代在18年推出,而新一代軒逸去年推出。
那麼比如說在18年時,老款軒逸在面臨新朗逸Plus的更強的產品競爭力時,軒逸就很有難度了,同樣也需要推出新產品來面對新朗逸Plus的進攻。
所以在面臨殘酷的競爭時,如果我們自己的產品不做升級,在面臨不斷加入競爭的不同階段下的競品車型,我們的競爭力就會逐步減弱。
而這個時候,4S店通常就會選擇降低交易價TP,來吸引消費者到店購買,也就出現了市場終端價格TP低於MSRP,如果低的過多,就說明市場已經不認可你的MSRP了,而在我們不想官降的情況下,又想維持MSRP,就只能通過產品力的提升,也就是增加配置的方式來維持。
所以說,面對激烈競爭時,通常的方式就是推出新產品,或者降價。
而最可怕的是,伴隨競爭愈發激烈,消費者不僅想要新產品,還想要新產品很快就有折扣。
所以總的來說,誰都不想拉低自己的品牌或者車型定位,畢竟高定位還能產生高溢價。
但是,這並不是我們這樣一廂情願就能面對市場激烈競爭。
所以當我們不想降價時,就只能通過讓產品看上去擁有更多的功能配置,才能夠守得住這個價格。
不過,現在競爭這麼激烈,消費者也越來越懂車,而這對於車企來說,曾經躺着掙錢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歡迎關注我 @小巾凡,汽車產品經理。
從行業/產品/營銷,更從用戶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一樣的問題,會有不一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