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
識別碼 BIC=Business Identifier Code BIC又被稱爲SWIFT地址BIC,該號相當於各個銀行的身份證號。
SWIFT是“Society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的英文簡稱。
凡該協會的成員銀行都有自己特定的SWIFT代碼,即SWIFT Code。
SWIFT地址是一個8或11位的字符串,是一個銀行在國際上的識別號碼。
SWIFT地址又被稱爲BIC(銀行識別碼)。
該號相當於各個銀行的身份證號。
銀行的swiftbic和bic指的是一樣東西嗎?
選swift bic BIC = Bank Identifier Code, 是銀行識別碼,相當於銀行的SWIFT CODE
BIC提交受理是什麼意思?
我剛剛突然收到這個 嚇了一大跳啊啊啊啊 瞬間感覺自己手機號不乾淨了 感覺是那種詐騙短信 但是看着很硌應啊啊 有點擔心....
cmu計算機的bic項目內部是什麼樣?
2016.4.24 新增 分隔線 1以下內容寫於2015年6月,力求對當時的狀態和自己所有的體會和信息做出準確的總結。
考慮到現在離開學校已經將近一年,作爲一個新program,招生規模,政策,培養方案和學生情況每年都會發生調整,我認爲有必要(中立性地不帶評判地)提醒這些對新的申請者/潛在學生已經失去時效性(16年底target 17 Fall的申請者已經比我小4年)。
希望目前還在學校的同學們在其他回答裏給出新的update,倘若將來能回到學校獲得新的一手信息,也努力回來update。
================分隔線 1================= 利益相關: 本人BIC 15’ ,當年沒去eBiz來了BIC先回答題主的問題,BIC 和 SCS 是什麼關係,BIC就是一個SCS的Master Program,由LTI(Language Technologies Institute)和CBD(Computational Biology Department)合辦。
這兩個系都是SCS的系。
題主提到的MLT,是LTI “全資主辦”的碩士項目;而MCDS,前身是VLIS,VLIS是在ISR(Institute of Software Research) 下的,改名之後成爲LTI的program,而且好像是全資的(求證實)。
至於BIC合辦的性質與其他繫有什麼區別對待?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是你可以收到兩個系發來的email,包括seminar, 講座,就業機會,還有party invitation。
當然可能大部分其實沒什麼好看的:D 當然我知道MSCB(Computational Biology)也是合辦的,不過是CBD in SCS和 DBS in MCS合辦的,是跨學院和梅隆理學院合辦。
如果你想使用計算機科學裏面的方法和工具去解決生物學研究裏面的問題,那麼MSCB會非常適合。
關於找工作、區別對待的進一步討論,我非常贊同 Sugar Su的回答。
我也是覺得各CS Master項目排名意義不大,生源和找工時的偶然因素每年都變,而真正不變的是學生個體的素質、目標和特點。
有人說按畢業時的薪水來排,又會有人說職業上升空間會不同,Anyway...那我就扯一扯別的。
我覺得與其爭論每年畢業生平均薪水那幾百刀幾千刀的差異,不如說一說不同program的“性格”對人的想法與觀念方面的影響。
我想這個影響可能會比平均薪水更重要。
上個月我畢業回國之後,有幸拜訪或認識了很多美國其他名校畢業的前輩與同學,跟他們聊的時候我發現並證實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學校的“性格”在統計上會影響畢業生的決定。
比如,Stanford的畢業生(尤其是MBA)畢業之後大部分想的就是要創業,要改變世界。
而Harvard的畢業生(尤其是MBA)畢業之後準備簡歷去面Morgan Stanley, GS這些公司的就相對要多一些。
自黑一下,CMU的畢業生畢業之後,從統計上來講,可能想着努力工作(像週六凌晨2點一個人在Hunt喝下幾杯咖啡然後繼續趕Due一樣地努力),尤其是技術方面的工作,最後影響這個世界的,這樣的人可能會多一些。
而這樣的“性格”在同是CMU的不同program裏面也會體現,只不過沒有學校間的“性格”區別那麼大罷了。
舉些例子,在我的印象中,如果把CMU所有和CS相關的program結合起來看(ECE, SCS, INI, MISM),MISM的學生平均每月party聚會的次數應該會高於平均,畢業之後能做Product Manager之類職位的人數可能會高於平均,但可能統計上來講,純技術上面,programming的水平或許要低於平均(純粹的推測,而且是說平均而言,並不涉及對個人或對program本身的評價)。
MLT的學生,在人工智能,如語言技術、機器學習方面會強於平均,從事這方面工作,特別是research相關的人數也會多於平均。
那BIC的“性格”是什麼呢?我想,除了不錯的CS基礎和每年都更新的Curriculum之外,BIC的學生具有職場中的一些soft skill,對創業也有一些獨特的看法。
我覺得這些性格來源於系主任平時和我們的交流,因爲系主任是個在業界待了四十多年的亞洲人,經常在他的課上或者其他時候喋喋不休地通過真實的或者是改編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作爲一個國際學生,進入職場要怎麼behave,有哪些trick別人玩了你要注意,有哪些trick你可以玩的,創業是怎麼回事,創業要注意什麼,等等等等各種事情。
儘管彷彿大部分人(可能包括我自己)其實並不很願意仔細聽,但我覺得這些故事和道理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一些行爲和觀點。
比如說大家在找工作方面都比較aggresive,在系主任一遍又一遍的催促下找工各方面準備做得也會比較早而且質量不差。
又比如說每年CSSA都會有幾個BIC的學生積極的幫助組織活動,而每年的US-China創新創業峯會骨幹成員裏都會有BIC的學生。
也有學長畢業回國在美國企業工作,一年之內利用在CMU峯會里面得到的資源幫公司拉了很多項目,自己的工作也逐漸不依靠寫代碼了。
CMU創業辦公室給的James R. Swartz Entrepreneurial Fellows Program,每年只有個位數名額,每年都會有BIC的學生拿到,而且往往是唯一一個技術背景的獲得者。
14年畢業的4個學生一起成立的SpringRole,公司不到一年已經要盈利了。
而我們現在另外一個Capstone的指導老師現在也準備開始帶着學生全職創業了。
私以爲BIC是SCS裏面氛圍最接近職場和創業生態的一個program,不只因爲系主任、老師們和他們的operation,還因爲,自黑一下,因爲BIC裏面的坑和爛攤子跟職場中是一樣的多。
所以在BIC待過之後我們清楚地知道遇到坑要怎麼繞過去,或者是怎麼爬出來才能繼續尋找我們想要的東西。
所以Anyway,這就是BIC的性格。
所以CMU十多個CS相關的Master program都是各自有性格的。
我前面說到MISM人party多,意思是MISM人善於在party聚會中利用社交的機會,能夠交換對各自都有利的各種資源(沒有任何其他意思嗯),但不是每個申CMU的人都喜歡party。
同樣,MLT的人工智能非常非常強(在下真心學生自愧不如),但也不是每個申CMU的人都有這個方向的學術訴求。
所以,BIC有着獨特的“職場創業氛圍”,也不是適合所有申請者的。
如果背景強大,可以選擇,那麼瞭解CMU或是其他學校Master program的“性格”之後做決定,或許比單純比較就業薪水要更有意義。
而如果你“不幸”只能選擇BIC,那麼好消息在於,CMU Career Service官方最新的就業數據統計(暫時只有14畢業那一批,15年畢業的還沒出,http://www.cmu.edu/career/salaries-and-destinations/2014-survey/SCS%202014%20One%20Pager.pdf ),BIC在所列的CS program裏面畢業起薪,無論是Maximum, minimum, mean還是median都是整個學院最高的沒有之一。
以上。
本想實名的,後來自吹自擂自黑了這麼多,想想還是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