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電商行業發展有哪些趨勢?

3.封控措施對物流快遞的影響 4. 國內外複雜的經濟形式對投資市場活躍度的影響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推斷疫情之下的電商行業發展趨勢: 1.消費者對電商的依賴性增強,在電商購買的品類得到拓展,頻率得到提升 疫情前消費者偏向於線下消費的生鮮蔬果、柴米油鹽、生活用品等品類,都出現了向線上轉移的明顯趨勢。
且較之傳統的線上滲透率高的品類,這些品類的消耗速度更快,會帶來更高的線上購物頻率。
2.實用型品類/商品引領增長

疫情之下的電商行業發展有哪些趨勢?

從分類銷售規模來看,2020年服裝鞋帽、紡織品、日用品、家用電器、視聽設備位列前三,分別佔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22.3%、14.5%和10.8%。
從銷售增長來看,實物商品網上消費呈現以下新特點:一是綠色健康消費受青睞。
業務數據顯示,智能廚電銷售額同比增長31.0%;健身器材同比增長8.8%,其中小型便攜式健身器材同比增長28.7%;保健品銷售額同比增長34.8%。
二是“宅經濟”的熱度有所上升。
方便食品銷售額同比增長60.8%;遊戲機銷量同比增長16.3%;寵物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6.1%。
第三是“家庭場景”消費增長。
消毒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50%以上;消毒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160.3%。
企業發展迅速。
截至2020年底,商業大數據監測的網絡零售平臺店鋪數量爲1994.4萬家,同比下降0.8%。
但實體商品店鋪數量增長47.9%,達到955.5萬家,佔網絡零售平臺店鋪的62.1%,較2019年增長0.6%。
所有店鋪中,服裝鞋帽、針織紡織品佔近三成;日用品佔20%左右;其他店鋪佔比不到8%。
跨境電商持續發力據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1.69萬億元,同比增長31.1%。

2022年跨境電商將有哪些新趨勢?

大環境來看,疫情帶來的線上化購物趨勢愈加顯著,得益於供應鏈端的優勢,我國跨境電商正在迎來新的發展風口。
數據可能更有說服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發展勢頭良好,同比增長28.6%。
同時,經億歐智庫測算,2021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7.73萬億元,2023年或將突破9萬億。
來源:《跨境電商市場機遇與技術趨勢白皮書》 值得強調的點在於,常態環境下的增長與疫情之下的增長略有不同,跨境電商能在疫情反覆的大背景下逆勢增長,某種程度上更能證明跨境電商平臺的實力。
當然,也印證了開頭所述的“新風口”的確已至。
那麼,在這種發展態勢下展望未來,跨境電商的前景肯定是值得我們保有樂觀預期的。
新風口固然值得欣喜,但對跨境電商的從業人員而言,要真正抓住風口,藉機逆襲,還需要能洞悉整個行業在當前的新趨勢和新變化。
具體有哪些新趨勢呢?亞馬遜雲科技和億歐智庫對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進而撰寫的《跨境電商市場機遇與技術趨勢白皮書》顯示,主要有四大趨勢:合規化、品牌化、數字化和全球化。
這個白皮書針對跨境電商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了很多細緻的分析,文章裏面就不展開講了,感興趣的可以填寫表單自行下載來看一看。
點擊卡片點擊卡片即可免費獲取跨境電商白皮書合規化實際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經歷的變化。
尤其跨境電商的發展涉及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
一般來說,謀求長遠發展的跨境電商企業,在前期就需要在業務合規、財稅合規等方面做好規劃,並在後續經營過程中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品牌化算是順應市場發展的大勢所趨。
整個消費市場當前的風向是,不論老品牌還是新品牌都希望抓住更多消費者,並且通過用戶消費心智的培養,久立於市場潮頭。
跨境電商企業亦是如此,如何提升企業市場認知、建立品牌優勢,會是接下去的重要課題;數字化代表的是技術,是跨境電商的底層支撐。
當前,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正肉眼可見地步入成熟發展階段。
對企業而言,依託這些技術會更容易達成降本增效、精細化管理等目的,是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 來源:《跨境電商市場機遇與技術趨勢白皮書》 全球化是前三種趨勢之下的必然結果。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已至,整個跨境電商行業都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革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更需在世界範圍內配置好優質資源,爲全球化運營和品牌的全球化拓展打好基礎。
古語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要應對這些行業新趨勢,就要拿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而以亞馬遜雲科技爲代表的雲服務企業,正以一己之力幫助跨境電商突破這些難點問題。
譬如在企業最擔心的安全性和合規性層面,亞馬遜雲科技旗下Amazon VPC可以助力實現私網隔離,免遭Web漏洞攻擊。
又如與企業盈利息息相關的降本增效層面。
這考驗的實際是技術運行的效率,多節點覆蓋與單節點覆蓋肯定存在效率差異。
而亞馬遜的Amazon EKS託管,就可以通過控制平面節點降低維護整體業務集羣成本。
在此基礎上,Amazon Saving Plan模式還能實現進一步成本優化。
於企業來說,這無疑是更優選擇。
不可否認的是,隨着像亞馬遜雲科技這類真正爲跨境電商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企業越來越多,我國跨境電商市場也將邁入新的增長週期。
點擊卡片點擊卡片即可免費獲取跨境電商白皮書

2022年的即時零售爲何能成爲發展新趨勢?

無障礙登錄/註冊商業模式商業商業分析 2022 年的即時零售爲何能成爲發展新趨勢? 其實即時零售並不是新概念,一定要追根溯源的話,大概要從2009年4月,張旭豪團隊創立餓了麼開始算起。
但長期以來,即時零售都被侷限在餐飲外賣範疇,對其他領域的實體商戶來說作用不大,所以也一直顯得不溫不火。
直到近兩年在疫情的催化之下,即時零售的價值才終於被大家看到。
以前置倉電商叮咚買菜爲例,今年4月份援滬期間就遭遇了爆單需求。
一季度,美團閃購訂單量同比增長近70% ,美團自家的前置倉生鮮電商美團買菜,訂單量增加近120%,日單量創下歷史新高。
隨着疫情常態化,用戶對即時配送的需求正在擴大。
圖源:觀研天下 即便我們排除掉環境因素,隨着時代的發展,在年輕一代,尤其是95後用戶羣體中,對快遞運輸時效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押注即時零售,其實就是押注未來的需求。
除了用戶層面的需求爆發之外,在商家層面,尤其是實體店商家,即時配送可謂是幫助商家轉型的救命稻草。
壹覽商業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國內有近700家品牌門店宣佈閉店,沃爾瑪、路易威登、肯德基等知名品牌赫然在列。
而即時零售平臺的任務就是連接,將無法到店的用戶和無法正常營業的商家連在一起。
並且時效性也在逐漸追平用戶肉身到店的效率,比如今年除夕當天,京東“小時購”最快訂單,從消費者下單到簽收僅用時9分鐘。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越來越多實體商家選擇加入即時零售,單美團閃購一家,目前就已合作了超過50萬家散店及超過400家便利店。
圖源: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 用戶和商家的需求均出現增長,即時零售自然就迎來爆發期。
在新形勢下,巨頭們還給即時零售起了個好聽的名字,近場電商,與傳統通過區域大倉+幹線物流的遠場電商區分開來。
在這個領域,平臺們開始逐步完善一張“前置倉/店+即時配送”的末端服務網絡佈局,滿足3~5km半徑內消費者生活相關高頻需求。
並且和社區團購類似,賽道中幾乎全是電商巨頭在角力。
簡單列舉一下,除了京東和美團之外,還有阿里的餓了麼+蜂鳥即配,獨立上市的順豐同城,開通24小時同城配送業務的拼多多。
兩大短視頻巨頭也插入一腳,近日有媒體報道,抖音在嘗試做“抖超送貨上門”業務,暫時主要試水酒水和食品生鮮兩個品類,類似京東超市的自營模式。
看似沒有直接參與的快手,也通過與順豐同城合作的形式,在今年1月份上線了“同城巨拼”,提供同城外賣和即時配送服務。
當前電商市場中的主流玩家幾乎匯聚一堂,爭搶這盤蛋糕。
2022-07-13 10:34 ・廣東 贊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