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外國疫情嚴重,所以外貿訂單不斷退單,外貿公司如何自救,出路在哪裏?
外貿形式嚴峻,朋友圈中充斥着各種悲觀情緒,對今年的外貿生意不知道該怎麼辦。
年初我們中國供應商在要求延期時,力挺不可抗力。
現在人家也是不可扛力,怎麼辦?咱們也只能接受。
出現客人取消或者延期的情況,我們只能趕緊回去翻翻合同,訂金收的是否夠,是否還能爲我們挽回些什麼。
2020年的外貿在年頭的確給了我們重重一擊。
常說危機危機,也是危險中的機會。
多謝中國政府的有力措施,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中國的很多防疫物質生產線在年初就開始上馬,已經逐步緩解了國內的需求。
隨着國外疫情的發展,全球除中國以外的地區,防疫物資變得嚴重匱乏。
電子外貿企業訂單大幅下滑,這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本來以爲萬事俱備,結果週一一來收到一封郵件,取消訂單,訂金也不要了。
站在外貿人的角度,此刻內心定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站在客戶的角度,這是可以理解的。
在當前這種全球形勢下,客戶最容易擔心的便是物流得不到保障,哪怕你是如同地中海、馬士基一般的大公司也一樣,所以他們會同時下許多訂單,誰的貨先到,就把主要的尾款付給誰,至於訂金,對他們來說小意思。
至於訂單的流失方向,現階段大部分集中在東南亞,我國雖然在製造業領域處於世界“龍頭老大”的位置,但東南亞因廉價勞動力居多等原因也不甘落後,雖然在短期內不會對難以撼動我國製造業地位,但若是長此以往,未來誰也無法進行預言。
首當其衝的便是越南,據格蘭德海外大數據工具分析顯示,越南產品在2022年第一季度貿易總額爲1763.5億美元,較去年該時間段增長14.4%。
典型的便是服裝製造業,據瞭解,越南許多地區的紡織企業訂單已經排到2022年第三季度。
越南能有如此強勁的復甦勢頭,一是得益於歐盟大量的市場需求,二是由於經過一段時間的疫苗接種,社會已經趨於穩定。
疫情爆發,對外貿衝擊有多大?
從宏觀層面來看,3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作出判斷,“外需訂單呈現萎縮態勢”。
從微觀層面來看,多地外貿廠商反映,由於歐美地區疫情形勢變化迅速,消費預期收縮,品牌紛紛取消或收縮外貿訂單規模,使得剛剛復工的外貿行業再次陷入冰點。
多數接受財新採訪的外貿企業倍感無助:“歐洲市場全面歇火”、“行情很不好,全世界感覺要癱瘓了”、“整體可能比08年還嚴重”。
全球最大服裝進出口公司之一利豐集團上海分公司副總裁黃瑋告訴記者,從3月初開始出現客戶取消訂單的情況,至中旬越發密集,未來預期會有越來越多訂單被取消:“品牌對下一批的開發沒有信心下,在做開發的款式要減少,在生產的大貨訂單要delay(延期),或者是要cancel(取消)。
我們現在每天都在處理這樣的問題,頻率會越來越高。
”“前段時間是催着我們發貨,現在是讓我們不要發貨,”義烏一家以外貿業務爲主的首飾加工廠負責人也是從3月初開始感受到了壓力,從上週到這周以來已經有5%的訂單被取消,哪怕沒有取消的訂單也在考慮收縮規模或延遲發貨:“之前一直是正常,從上週開始有意大利的單子突然直接說不要了,也有本來要求4月出貨的訂單,要求遲兩個月交付,6月再拿。
” 衝擊已成爲現實,問題是該如何應對? 此前外需遭遇挑戰時,提高出口退稅率是慣用做法。
但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出口退稅率多次上調,大部分產品已經實現了全額退稅,政策空間並不大。
近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公告稱,自2020年3月20日起提高出口退稅率,將“兩高一資”外未足額退稅的出口產品,全部足額退稅。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對財新記者表示,上調出口退稅率不足以解決出口困境,1-2月出口增速下滑是因爲國內企業生產中斷,難以完成已有訂單;現在是因爲海外疫情蔓延,物流運輸受限疊加海外產業鏈停擺,需求驟停,“不是談價格的問題,最主要的是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於春海則對財新記者指出,儘管外需大幅下滑,但基本需求仍然存在,部分有訂單的出口企業面臨復工復產及進入國外市場的物流困難,亟需政府打通物流等中間環節。
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保證國內外產業鏈順暢聯通,同時要增開國際貨運航班,加快發展國際物流快運體系。
推動通暢國際國內貨運,努力爲復工復產企業提供供應鏈保障。
不過,與內需可以由國內政策提振不同,出口主要取決於外部需求,部分外貿企業面臨訂單取消,無工可復。
白明表示,當前最重要的是幫助企業,特別是一些有競爭力的好企業生存下來,保住外貿基本盤。
若這些企業短期內大量倒閉,待疫情緩解,中國要再進入國際市場的成本將會很高。
“重要的不是穩定外貿增速,而是穩定外貿對中國經濟的基本性作用和功能。
”於春海強調,國內政策無法改變外需萎縮趨勢,對出口增速的追求既不太現實、也無必要,當前最重要的是保住中國出口的供給渠道,佔據出口份額比提高出口增速更重要。
“需求上升,有渠道在,增加量是很容易的事情”。
他認爲,同其他企業一樣,政府需要做的是,避免這部分出口企業,因短期沒有訂單而大量倒閉。
通過減稅降費等政策安排,幫助企業度過困難時期,拖至外需出現好轉時。
有危也有機,於春海提醒,與其他出口國家相比,中國生產最先恢復且環境更加安全,在疫情恢復後,中國企業有機會搶佔國際市場份額。
未來可以根據全球疫情走勢,做好預判,及時調整生產。
就目前來看,出口外貿行業是不是已經復甦了?
外貿難做,這一直是業界流傳的話。
這神奇的2020年年初開始,我國的貨物出口就出局不利,直到8月出現了這種轉機: 想解釋這個問題就要從對外貿出口影響的幾個因素來看。
外貿出口一般分成八個環節,國內賣家、生產、安排貨代、報關、國際物流、清關、付款、國外客戶。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產生訂單,生產商品及交付貨物的過程。
爲什麼1-7月出口業呈現這種局面,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今年新冠病毒的影響,對訂單,生產及交付都造成了負面影響,有網友戲稱,訂單不是被取消,就是在取消的路上。
物流商不是在跑路,就是在下線。
隨着疫情在全球爆發,出口收到的影響具體如下。
第一,企業延遲復工,工廠停工,進而影響了國內生產力,導致產能下降;第二,大批海外訂單取消,訂單量的下降也對出口造成了很大沖擊; 第三,鑑於出口業本身的特性,完成交易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貨品運輸,而由於疫情影響,國際航班班次減少,空運需求得不到滿足,使得出口貿易的運輸成本和難度大大增加,對國內物流公司及物流運力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力。
(出口全流程圖如下) 而隨着國內疫情的平穩,目前國內各企業及工廠已經基本完成復工復產,別說別人了,就我們公司,都復工大半年了,畢竟大家出來混,不都爲了那口飯嘛,疫情期間欠着的,公司能不讓你加倍吐出來?佛系一點的企業估計也很難撐過這個疫情,當然從另一個方面看,國內生產力確實是已經逐步恢復了。
與此同時,由於國外疫情正處於爆發階段,國外工廠停工,無法供應消費需求,因此來自海外的訂單量正在逐步恢復。
特別是疫情期間的防疫物資,更是隻能依賴於國內訂單。
畢竟疫情無情,我們能抓住的最主要救命稻草也只能依靠這些防疫器具了。
不過有了訂單,有了能生產商品的能力可不夠,別忘了我上面提到的交付問題,其實現階段的問題就壓在了運輸上,雖然我們有訂單,有產品,可是運不到客戶手裏一切不都白搭嗎。
別說順利運輸貨物了,隨手一搜就能看到一批死於疫情的航空公司。
有趣的是,在疫情環境下不光人類在選擇自救,各航空公司也很機智的開始尋找自救的方法。
比如這個“假裝航班”3h遊。
還有這些別處心裁的花式自救大法。
當然出口業也沒有坐以待斃,阿里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由於疫情期間國際航班停運,最近菜鳥聯合各航空公開通的洲際航線,號稱讓中國商品包機菜鳥航線飛全球,通過增加全貨機,幫助運輸環節開闢了新的運輸通道。
這對出口貨品運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沒辦法,誰讓人家財大氣粗腰桿硬呢。
現在這個階段,“就是得物流者得天下”,截至目前,菜鳥除了原有貨運航線外,還開通了14條貨運洲際航線。
是目前少數能維持運轉的全球物料網絡,成爲了出口貿易的堅強後盾。
當然,Every coin has two sides,每個硬幣都有兩面,每件事也有兩面。
疫情雖然阻礙了訂單、生產及運輸環節,卻也爲出口打開了新的一扇窗,比如疫情下消費者對防疫物資的新需求及在線購物的新消費方式。
另外,由於海外疫情惡化,線下商店停業,工廠停工,海外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之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生產力逐步恢復,菜鳥等物流公司在運輸上對貨品做出了保障,國內的出口實現正增長可以說是衆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