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迪集團
門店規模 ALDI奧樂齊全球有1萬家實體店,遍佈在歐美、澳大利亞,門店規模覆蓋大賣場到中小店。
供應產品 在商品數量上,ALDI只專注在700種最常被購買的商品上,ALDI只出售同一品類中的一款明星產品。
每種商品只提供一種選擇。
A.L.I.E.E.E.N.
iendship. Beneath its apparently childlike and cartoony style, "A.L.I.E.E.E.N." explores human nature, cruelty, and kindness with surprising depth and loads of humor.
澳洲旅行12天,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手機上網資費推薦?
澳洲旅行12天,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手機上網資費推薦?國慶期間將去澳洲玩兒,部分行程會自駕,打算用iPhone實現大部分的上網需求,有沒有適合的資費介紹的?謝謝! 現在還可以選擇Aldi的卡。
Telstra的網絡,但價格便宜的多。
ALDImobile | Prepaid Mobile from ALDI
如何看待德國廉價超市aldi來華,定位輕奢,目標客戶爲中國成功人士?
無障礙登錄/註冊投資經濟德國超市德國留學如何看待德國廉價超市aldi來華,定位輕奢,目標客戶爲中國成功人士? http://mp.weixin.qq.com/s/RBInp1H9epZ_UTrH-5SvvA 個人覺得這是黑中國成功人士黑的最狠的一次。
但不排除他…顯示全部 先說一句, 那個微信公衆號寫的很傻逼。
我跟很多答主意見不同, 我謹慎看好aldi在中國的發展, aldi老闆做成德國首富,那絕對的人精中的戰鬥精 能把超市這個爛大街的紅海行業做到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強龍去壓別人地頭蛇,把澳洲本土的兩家大超市W和C擠壓到向稅務局投訴要求檢查Aldi賬目 有些人以爲就靠廉價產品和寫軟文吹捧輕奢就能成功的? 我只能對這麼想的人表示呵呵。
特別是一幫留學生在不停的酸Aldi是什麼窮人超市,到中國來就變輕奢裝逼騙錢 在歐洲經濟不景氣賣便宜貨掙錢, 在天朝Aldi就必須還賣同樣的產品? 我真的覺得這幫人啊, R%^%*@&^(#!&@(# Aldi在各國的成功, 除了對消費者心理的把握能力, 本土化,品牌策略等等都缺一不可。
成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得來的。
Aldi在戰術戰略規劃上的優秀才是其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
先說,何爲輕奢? 我的理解是,質量可靠、能提高生活水準但使用頻率較低的非必需品,且有廉價替代品可以選擇。
比如香氛蠟燭,雖然本身不貴,但可以被空氣清新劑代替,在我看來屬於輕奢的範圍 鮮花,同理屬於輕奢的範圍 再來看一下Aldi的產品線分佈 Aldi在澳洲一直有2.5條產品線, 第一條產品線就是蔬果糧油等食品,Daily Fresh保質期較短的那種 Aldi food, 主打低價, 選擇較少,每樣產品只提供一兩種品牌, 通常都是市場老大的牌子和aldi自主生產的牌子在一起,擺放非常心機, 和本土企業生產商緊密合作。
比如在西紅柿最貴的時候,W和C都賣到7.99刀一公斤,Aldi依舊保持5刀左右的底價,估計都沒有賺錢(沒利潤對超市而言就是賠錢了),只是在吸引流量 半條產品線是自己貼牌的洗衣粉洗髮液等日化產品, 保質期較長, 通常貨架上只有自己貼牌的產品, 很多答主隊Aldi的印象可能就停留在這兩條產品線上了, 纔會覺得Aldi賣的是便宜貨 這些都靠各種手段壓縮成本來實現低價, 購物車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後面有講故事), aldi不給塑料袋有收費的袋子賣, 一家店只有三五個員工上班, 沒有自助結賬只有兩三個櫃檯顧客全都要老老實實排隊(W和C每年自助結賬丟失貨物超十億澳刀,這些成本都轉價到普通消費者身上) 我多說一句, 至少在澳洲,雖然aldi的日鮮很便宜, 但產品質量絕對過硬。
拿櫻桃這種比較嬌氣的水果舉例, Aldi買的盒裝櫻桃我在冰箱裏能放一個禮拜, 而W和C家的櫻桃有時候放一兩天就開始爛了 aldi如果還是在中國一根筋的拼低價,質量口碑先不論,都不用淘寶出手,本土超市就能讓他吃不了兜着走,那絕對是死路一條。
第二條產品線就是Aldi special buys, 貼牌商品打折銷售, 每週兩次上新貨, 兩次都是不同主題, 不堆貨,進多少賣多少, 大概半年輪換一次, 內容涵蓋方方面面, 電器 、服飾、戶外、家裝、工具等等,在保證質量和低價的同時提供一定程度的設計,跟aldi food一樣,同類產品只提供一兩款來壓縮成本。
比如在上次的繪畫用品打折促銷的時候我買了很多丙烯顏料, 外面的Kmart BigW這種店2刀一管, 美術用品商店2~5刀不等, Aldi買9毛9。
A3大小120頁的素描本, 美術用品商店要10刀以上, Aldi買6刀。
這些東西大部分質量都非常不錯, 極少數產品有設計上的缺陷, 但不影響使用。
實在不滿意也可以退回去。
上次我買了一套200件套裝的工具盒, 回去打開一看沒有我想要的六角扳手, 直接拿回去退了。
比較引人注目的是aldi貼牌產品 “每週上貨兩次半年輪換一遍”這個迭代方式非常牛逼與先進。
每次迭代都幫助aldi實現了銷量統計,爲下一輪上同樣產品的供貨單位做了很好的預測 退回的產品會幫助改善和提升產品質量,哪怕只是小小的改進,下一次的同樣產品在保證成本的同時減少了設計上的失誤 半年時間也給了工廠足夠的緩衝時間來改進生產工藝 再拿美術用品舉例,這次賣丙烯顏料很多黑藍紫紅等深色系的顏料滯銷了,這些顏料在丙烯繪畫中消耗的比較慢,所以需求量較少,下次迭代aldi從下訂單開始就會減少深色系顏料的訂購,從生產階段就開始節約成本, 最終的結果可能是, 下次再賣顏料, 同樣的價格, 每管顏料加量10%, 深色系顏料更少沒有滯銷,超市和消費者雙贏。
Aldi的貼牌產品策略就是, 同類的產品,你在別家(不打折的情況下)找不到同樣的價格。
同樣的價格,你在別家找不到同質量的產品。
找準的就是這樣一個痛點: 像美術用品、放在車庫裏的冷凍櫃、滑雪服滑雪靴這些低頻低需求度但能明顯提升我生活質量的產品, 作爲消費者, BigW Kmart這些一分錢一分貨的廉價商店提供不了我所需的質量和設計 專業商店十分錢十分貨又有些太貴, Aldi五分錢八分貨,正好解決了我的痛點。
至於說Aldi是窮人才去的超市, 我就更加呵呵了, 我自己年收入六位數, 在澳洲可能算是窮人了吧, 每週採購必去Aldi買它家的散養雞蛋, 剛纔也說了,我也經常去買他家的Special buy Chatwoods算是悉尼房價最高的華人區了吧, Aldi裏面的人也很多啊 我的主管和他老婆, 兩個人都是大IT公司的中層manager, 年收入加起來應該在30萬以上, 第二套房子的傢俱電器, 基本上Aldi是第一選擇。
便宜,可靠,有一到兩年質保 重點: 商業成功講究的是差異化競爭 aldi在中國走輕奢路線,肯定會放棄走低價路線的Aldi food,用貼牌產品的Aldi Special Buys來打開市場,賣的就是品牌質量管理和配套生活理念。
可能會添加進口食品紅酒等高利潤率的新產品線爲中國市場特供。
何爲差異化競爭? Aldi在澳洲靠農副食品的價格帶動流量實現碾壓, 到了中國就沒必要和菜市場玩價格戰, 在中國完全可以利用“城市中產精英生活”的標籤, 在有吸引力的價格的前提下, 靠產品設計和質量管理實現降維打擊。
(德國產品質量在中國自帶光環,這個不要否認) 五分錢,做八分貨。
中國本土企業也有一個這麼做的,它就是小米。
來看看aldi在悉尼最新一期的打折目錄: 室外傢俱用品(擺在花園或者陽臺) 同樣的沙發茶几組合,放在宜家都要買貴一倍 家用燒烤和煙燻相關產品: 如果單從價格上來看,aldi的產品在全澳洲絕對當得起“物美價廉”這四個字,這些產品也都是澳洲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澳洲很多公寓,室內80平米,室外面積可能有30甚至50平米,這些戶型往往都是一出現就被搶走。
很多澳洲人都有自己的house和院子,夏天到了,澳洲人都會在室外活動,很多人確實會考慮從aldi買傢俱和燒烤爐子放在家裏。
然而對澳洲人而言的生活必需品,放到中國來一樣走低價大量的路線,行的通麼? 在中國城市範圍內,家裏有40平米的陽臺能放傢俱的,或者自己有院子需要烤爐的,那絕對是中產以上的精英成功人士。
aldi定位精英輕奢,我覺得非常精準。
aldi在中國推銷的不僅是它的產品線, 還有國外中產階級(偏下)的生活方式, 可能知乎上這些住着海外豪宅的牛劍留學生對aldi看不上眼, 但aldi賣的產品所配套的生活理念, 在中國絕對是屬於中產精英所向往的狀態。
國外的普通日用品在中國走輕奢路線獲得成功並不在少數, 隨手舉例, 食品類有星巴克和哈根達斯, 家居類有宜家,(這個比較有爭議,宜家類似於KFC 麥當勞 必勝客,已經快從逼壇下走下來了) 服飾類有優衣庫,Muji 汽車ABB在國外也是覆蓋全產品線,在中國就走中高端路線。
以aldi的品控和產品線分佈, 在中國走中上游的輕奢路線, 試水代價小, 定位精準, 營銷合理, 我表示謹慎看好 附贈, Aldi購物車的小故事 Aldi的精明和對顧客心理的準確把握,給大家講個故事就明白了: 我家旁邊的澳洲商場裏,澳洲零售超市三巨頭:外來戶Aldi,澳洲本土兩大巨頭W和C,統統擠在一個角落裏,三家連在一起開。
各種明爭暗鬥你來我往,價格戰,稅務戰,互相舉報什麼的就不多說了 其中特別有趣的商戰就是三家超市的購物車, 之前aldi沒開的時候,W和C的自家購物車都是要投幣的那種,在車把手那安了一個插銷,你插一塊錢進去就能把插銷從前一輛車上拔下來,你買完東西在停車站把車放回指定位置插上插銷那一塊錢就退個你,雖然有點麻煩,但也是個挺聰明的設計 Aldi來了之後,自家的購物車也需要投幣。
因爲價格實惠,aldi在三國殺裏明顯佔優。
突然有一天,W和C的購物車都不需要投幣了。
Aldi家的購物車依舊需要投幣。
更牛逼的事,又過了一段時間,停車場購物車回收點的插銷沒有了,也就是說第一輛推着Aldi購物車的顧客註定一臉懵逼沒法拿回自己的一塊錢。
於是,週末高峯期的時候,滿商城都是W和C兩家的購物車,超市永遠沒有閒置的購物車。
而aldi家門口因爲一些衆所周知的原因,擺滿了沒人用的購物車。
圖:W超市門口沒有購物車 同一天同一時段,Aldi家門口都是購物車 現在你們可能問了, 這下不就沒人用aldi的車,大家都去W和C買東西了嘛? Aldi這不是喫虧了麼?哪精了? 我當時也覺得,W和C這招釜底抽薪非常不厚道,Aldi可能由於是德國人開的腦子不夠靈活,你把你的插銷給拆了不就好了麼。
再一想, 我還是too young too naive, 當我看到aldi超市裏的顧客推着W和C家的車歡快的購物排隊結賬的時候, 當我看到商城停車場四處亂放的購物車的時候,(基本沒有aldi的車) 當我看到工作人員辛勤的四處收集購物車拉回W和C家的購物車區的時候, 當我看到商城周圍500米的範圍都是散落的沒人收集的購物車的時候, 我才明白, aldi這招, 才真是釜底抽薪 才真是用你自己的手打你的臉, 才真是四兩撥千斤 每年丟失的購物車,要多少錢? 僱人去停車場收集購物車,要多少錢? 維修費用? 閒置購物車的存放? 這些都是錢啊, 這些錢都落在aldi自己的口袋裏了啊, W和C看着顧客推着自家車逛別人超市的時候, 寶寶的心裏比誰都苦,但寶寶沒法說, 畢竟aldi沒逼你把插銷給拆了, 說出來,還是你先動的手 2016-11-27 18:50 贊同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