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樂齊超市
入駐中國 奧樂齊於2017年中首次亮相中國市場,通過天貓旗艦店爲中國消費者提供一系列的進口產品。
奧樂齊此次以電商形式進入中國,是該公司有史以來第一次以線上平臺的方式步入全新的市場,將初步推出早餐專區、零食專區、酒類專區、有機專區、作料專區五大商品分類。
其後在2018年初,又在天貓開設一家國內旗艦店。
擁有40萬粉絲。
2019年6月7日,ALDI在上海新開出的兩家門店,分別位於靜安區江寧路街道和閔行區古美街道。
新開張的線下店設置了休閒零食、生鮮食品、即食食品、即烹食品、日用品等15個商品類別,一共有1300個SKU(單個商品)
哪裏可以通過網絡購買正品Adidas和Nike的產品?
1.優購 優購時尚商城-時尚服飾鞋包網購首選 百麗旗下電商平臺,百麗本身是耐克和阿迪在中國最大的線下代理商,即TOPSPORTS 2.耐克阿迪自身的電商渠道,例如 首頁-adidas官方旗艦店-- 天貓Tmall.com 3.虎撲識貨
如何看待德國廉價超市aldi來華,定位輕奢,目標客戶爲中國成功人士?
6.14補充 ALDI的定位在國外是相當明確的,就是“窮人的商店”:der Laden der Armen。
看到沒有,是商店Laden,連超市都不算。
非要和國內做對比的話,類似於大規模連鎖的村頭小店。
評論區有幾個槓的人,非要在那喊我在國外覺得ALDI東西很好啊,沒覺得檔次低啊。
我建議你們看看佔評論區大多數的看法。
還有的評論,真是玻璃心得不行,不能被人說檔次低,不能被人說窮。
經常去ALDI消費的是哪些人,在歐美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會不知道?我敢說,你進ALDI,幾乎不可能看到一個穿西裝的白領。
知乎比較多留學生,很多留學生,特別是留學德國的,很多都比較窮,所以經常光顧ALDI,也沒什麼丟臉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工作了還經常去ALDI消費,我只能理解爲他苦日子過慣了。
回到中國ALDI的定位問題,其本質上德國老闆對中國的無知,同時綁架國人對德國品牌的認知。
原回答我已經說了ALDI來中國的一些事情。
2012年的時候,ALDI整個決策層對於中國市場還是十分無知。
其實那時候,ALDI內部對於是不是來中國拓展還不統一,反對的意見並不是說擔心生意不好,而是覺得中國消費能力太弱,ALDI過去沒人買。
我那時候和他們聊的時候,簡直一臉黑人問號,我那時候就和他們說了,ALDI在中國最應該關心的是怎麼樣保持良好的供應鏈優勢,不用擔心中國人的消費能力,特別是在一線城市,不會比歐洲大城市差。
他們找的那個老留德華,表格做得還可以,市場調研卻一塌糊塗。
彼時ALDI一旦來中國,面臨的是大潤發爲代表的大型超市,全家羅森爲主的24小時便利店,還有什麼華聯聯華農工商等體量差不多的社區超市,傳統的行業競爭已經比德國高出幾個量級,同時還有淘寶這種電商的不同維度打擊。
我勸他多研究研究,特別是電商,中國的電商將對消費品領域是顛覆性的(我記得那時候京東還很小,倒是還有另外一家類似的電商,是在上海的,叫什麼,一號店?當時做得還是挺不錯的,是原亞馬遜高管回來搞的,可惜創始人胸無大志,幾億就套現賣給沃爾瑪,不然現在可能不是盒馬生鮮是一號店生鮮了,畢竟盒馬的很多模式,產品結構等,甚至包括供應鏈都是仿1號店。
)結果他對ALDI來中國發展信心滿滿,還對電商不屑一顧,原因竟然只是在德國ALDI就不怕電商,ALDI在德國大殺四方,來中國肯定也行,中國本土的一定不行。
。
。
事實證明,在國外行的,未必在中國行得通。
瑪莎百貨這種在中國逆潮流的百貨公司,不就灰溜溜的關門了。
瑪莎百貨還有個傳聞,供應鏈直接對接英國,然後在上海淮海路上賣英國碼的女士內衣,進去一看,乖乖,全是C罩杯以上的。
到2016年,ALDI終於算是承認自己不懂中國市場,但是進是一定要進的,畢竟ALDI開店標準是每20-30萬人一家店,中國這種人口多的國家,簡直就是ALDI這種超市的商業天堂。
於是他們想的辦法是直接讓ALDI澳洲子公司來負責,因爲子公司裏澳洲離中國最近,ORZ。
先在天貓開了網店,打着德國輕奢超市的口號,在那賣澳洲貨,後來看到德國knoppers在中國實在賣得太好,也開始在中國賣knoppers,售價是德國的三倍還不止。
疫情前,ALDI迫不及待開始在上海開實體店,說實話,我是不怎麼看好ALDI的。
我去看了一下ALDI上海的店,挺失望的。
ALDI厲害的是自有品牌及其背後的強大供應鏈管理,可惜在上海店完全沒看到,完全沒有發揮自身特點。
很多人都不瞭解ALDI的供應鏈體系到底是什麼樣的。
ALDI的供應鏈其實是外包的,據我所知,在德國是外包給了4家供應鏈諮詢公司。
換句話來說,ALDI並不會和一家家產品生產廠家進行談判對接,這些工作都是由諮詢公司去做的,ALDI只和這四家公司對接。
而在中國,並不存在這種公司。
業態的多樣化,也使得ALDI供應鏈本土化過程中並沒有多少優勢,甚至因爲進來太晚,處於劣勢。
還有就是,ALDI還是一如既往輕視電商,說實話,這點就足夠在中國水土不服了。
我的看法是,在中國的大城市,實體連鎖店可能只有大潤發山姆這種大型超市+24小時便利店會比較合適。
不要說新來的了,現有的社區超市可能都沒有多少生存空間。
社區超市的大部分功能都被電商取代了。
========================================== 說實話,aldi定位輕奢,讓我感覺這世界真魔幻。
我在德國的時候,只有一次,純屬好奇進去購物。
其他時候,真的從來不去的。
這家超市在德國的定位是廉價超市,去購買的人,明顯檔次是較低的。
我那時候比較去的多的是rewe,real這種。
aldi早在2012年就想進中國市場,彼時找了一個德國華人來中國,做市場調研等前期工作。
這位德國華人是不能說年代留德的大學生,後來就留在那,他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個年代,認爲這家外資企業去上海,上海政府應該要搶着送他幾百畝地。
我還替他引薦過上海幾個副區長。
其中,某區副區長在德國考察的時候順便去了這家超市,結果看着百來平的門面,裏面廉價到不行的東西,話都沒說幾句…… 這事情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後來2016年,aldi重啓了進軍中國的計劃,不過這次把整個業務都讓aldi澳州分公司來負責,先從開網店開始,一步步開始的,還算腳踏實地。
不過當年這個輕奢口號,讓我噁心的不行。
有點像白人土鱉到中國來搖身一變自稱具有貴族血統。
當然,我並不是說aldi的商業模式經營理念一無是處。
aldi最厲害的是供應鏈管理和自有品牌率。
我記得其自有品牌率能夠達到75%。
也就是說你進aldi,放眼望去基本上全是aldi牌廁紙,aldi牌堅果等。
自有品牌率越高,代表着這家超市越強的供應鏈管理和越高的毛利率。
國內大潤發好像也只有10幾% 所以,aldi家族號稱是歐洲首富,至於aldi分成南北兩家我就不說了。
總之,aldi的東西你別指望品質多好,東西多好喫,他出名的是便宜。
絕對滿足不了你對輕奢的預期。
澳洲購物超市有哪些?
澳洲購物超市有哪些?在澳洲人們常購物或者習慣購物的超市有哪些?有沃爾瑪什麼事嗎? coles和woolworth是最常見的兩個連鎖超市,店內陳設和裝修估計就幾個藍本,所以幾乎每家woolworth還有coles都一樣。
只不過在不同的地區,超市中售賣的東西不太一樣。
比如在布里斯班這裏,在華人區的woolworth就有比較多的華人食品,這是其他區woolworth沒有的。
再比如在定位比較高檔商場裏的coles,還有賣和牛,燻肉的(這種燻肉一整隻腿掛在玻璃櫃或玻璃房裏風乾然後直接售賣的,看着很好的樣子)。
其實woolworth和coles佔據了澳洲零售市場80%的份額,兩家各種勾結壟斷市場。
兩家母公司的年營業額其實都相仿。
旗下其他商店的類型也都是幾乎完全對照。
比如旗下商店有(woolworths擁有的在前,coles母公司wesfarms擁有的在後)這裏經水獺兄教育,改一下決定把masters還是單獨拿出來說吧。
BIG W &masters (這個masters要去掉單獨列,因爲masters還是有賣不少家居建材之類所以之前硬拉進來確實不妥)vs KMART& TARGET, BWS& DAN MURPHY vs liquoland&1st choice liquor& vintage cellars,此外,wesfarms還擁有電子和辦公超市officesworks。
IGA和上述兩家的超市類似,商品範圍都差不多,只不過店面說實話太少,在大城市不是很容易見到。
但是在鄉下村鎮,或者小城市,IGA可是真不少,我去過的小城鎮保守的說至少得有50個以上,在這些地方很多時候是不見coles或woolworth的,往往能看見的就是IGA,這也許是他們的目標市場和商業策略有所不同吧。
再說aldi,aldi不像其他的超市,aldi靠平價取勝,雖然aldi店不少,在世界範圍也是更大更有名,但在本地總體還是是競爭不過woolworth和coles的。
最後補充一下,澳洲target 和美國target是木有關係的,澳洲kmart和美國kmart之前有關係現在沒關係。
david jones的擁有者不是澳洲的woolworths而是南非的woolworths(我以前一直以爲dj是澳洲wws的) 2015-08-25 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