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稱跨境電商公司SheIn已經開始籌備IPO,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
總體說來,SHEIN比安克“值錢”的地方,不僅在於它的營收,而在於它的“私域流量池”和“獨立生態閉環”。
我們先粗淺地對比一下營收。
SHEIN的營收在2021年已經達到了1000億人民幣(157億美元)。
安克目前還未發佈2021年財報,2020年營收爲93.53億左右。
2021年前三季度,安克營收約84.25億元。
依照以及往年情況推測,2021年安克的全年營收超過100億元,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但要達150億元,可能還有不小的差距。
從營收額來看,SHEIN是安克的6-9倍。
從產品單價來看,安克的產品售價,大部分要高於SHEIN的產品不少。
在亞馬遜上,安克除少數產品以外,大部分產品售價都在20美元以上。
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甚至賣到了200-500美元。
反觀SHEIN,其產品向來以“低價”著稱。
大部分產品售價都在13美元以下,3-4美元的衣服隨處可見。
即便是準備往高端方向發展的Moft,售價一般也在30-40美元之間。
SHEIN以不到安克一半的產品均價,創造了近10個安克的營收。
一個賣低價服裝的跨境電商獨立站Shein到底憑什麼值6000億元?
Shein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賣出了多少服裝,銷售額有多高(中信證券數據:2020年700億元),也不在於多少工廠配合着給它供貨,更重要的在於它自身的“內核價值”。
這個“內核價值”,包括“不會被輕易掐脖子的用戶入口”、“高粘性的用戶工具屬性”等,當然,也包括“智能化供應系統”和 品牌心智認知”等。
不過,Shein最重要的“內核價值”,是擁有了一個觸達用戶的獨立的、自足的入口。
這一點無比重要。
大凡擁有獨立用戶入口的公司,幾乎都成爲一線巨頭。
谷歌和百度,擁有搜索用戶的入口,微信、Tik Tok和Facebook,擁有社交用戶的入口。
媒體報道稱跨境電商公司SheIn已經開始籌備IPO,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
無障礙登錄/註冊電子商務首次公開募股(IPO) B2C 電商跨境貿易 SHEIN媒體報道稱跨境電商公司 SheIn 已經開始籌備 IPO,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投資界獨家獲悉,SheIn 已經開始籌備 IPO,近期有望提交上市招股書。
SheIn 的估值爲什麼這麼高? SheIn,最隱祕獨角獸要IPO了:估值暴…顯示全部 據路透社消息,SHEIN將重啓在紐約上市的計劃,已聘請美國銀行(BAC.N)、高盛和摩根大通等爲其 IPO服務。
早在兩年前,SHEIN開始第一次準備上市,但由於當時的不確定的市場現狀,一度擱置了這一計劃。
對於要重啓上市的消息,SHEIN公司的發言人進行了否認。
一位深圳分析人士對《藍海億觀網egiannews》透露,鑑於SHEIN的創始人許仰天一直以低調著稱,SHEIN的中文名“希音”(或取自老子道德經“大音希聲”),有追求清靜、低調之意。
因此,SHEIN即便真的重啓上市計劃,也很可能奉行“事以密成”的原則,除非到最後一步,不會公開細節。
消息人士對路透社稱,SHEIN的營收在2021年已經達到了1000億人民幣(157億美元),估值也達到了500億美元(3160.86億人民幣)。
SHEIN在2020年被《晚點》等媒體報道時,估值爲150億美元,如今,這一估值翻了3倍多,可謂非常迅猛。
但估值畢竟是估算的價值,具有很大的空間。
SHEIN目前作爲私營公司,不會披露其財務數據。
一貫低調的創始人許仰天(Chris Xu ),一般也不會支持在上市前披露數據。
創立於2008年的SHEIN,目前與安克創新(Anker)一道 ,成爲中國跨境電商的“兩極”,經常被拿來對比。
SHEIN主打女裝,以獨立站和獨立App爲主要陣地,安克主打3C電子,以亞馬遜等第三方平臺主要銷售渠道,同時兼顧沃爾瑪、百思買等線下賣場。
2020年,安克終於踏入“百億級俱樂部”(93.5億 ),而這一成績,SHEIN已經在兩年前就已實現了。
SHEIN的估值已達到3000多億,營收1000多億,安克的市值在361億左右,雖然其營收也將在100億的基礎上繼續上升,但總體上已被遠遠甩在後面,接近10倍的差距。
(圖源:東方財富網 2022/1/26) 一位深圳分析人士告訴《藍海億觀egainnews》,安克的內核,是以研發爲驅動的製造商,電商平臺只是它的銷售渠道,它不是典型的跨境電商公司,SHEIN纔是以流量、智能化供應數據系統驅動的電商公司,在嚴格意義上,兩者無法直接比較。
然而,作爲跨境電商兩座標杆,SHEIN與安克創新被拿來比較,總是無法繞開的。
如果SHEIN成功上市了,它的市值將是幾個安克? 安克與SHEIN的主要資產是什麼? 以創新驅動的安克,爲何比不過賣“低價”商品的SHEIN? 讓SHEIN比安克更值錢的,不是它更高的營收額 安克以創新著稱,SHEIN以“低價”聞名。
理論上說,安克本該擁有“更高的價值”,爲何會出現這樣的“反常”情況?總體說來,SHEIN比安克“值錢”的地方,不僅在於它的營收,而在於它的“私域流量池”和“獨立生態閉環”。
我們先粗淺地對比一下營收。
SHEIN的營收在2021年已經達到了1000億人民幣(157億美元)。
安克目前還未發佈2021年財報,2020年營收爲93.53億左右。
2021年前三季度,安克營收約84.25億元。
依照以及往年情況推測,2021年安克的全年營收超過100億元,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但要達150億元,可能還有不小的差距。
從營收額來看,SHEIN是安克的6-9倍。
從產品單價來看,安克的產品售價,大部分要高於SHEIN的產品不少。
在亞馬遜上,安克除少數產品以外,大部分產品售價都在20美元以上。
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甚至賣到了200-500美元。
反觀SHEIN,其產品向來以“低價”著稱。
大部分產品售價都在13美元以下,3-4美元的衣服隨處可見。
即便是準備往高端方向發展的Moft,售價一般也在30-40美元之間。
SHEIN以不到安克一半的產品均價,創造了近10個安克的營收。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雖然沒有明確數據證明,但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SHEIN的用戶基數比安克要大很多;二是,SHEIN的用戶復購率遠超過安克。
或者,上述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如果要進行“終極歸因”,主要是在於兩者模式和“護城河”上的巨大的差距。
SHEIN將巨大的流量,存留在了獨立站和APP上,形成了自己的“私域流量”乃至“私域生態”。
而安克則依然以平臺爲依託,藉助平臺分發的流量來實現銷售。
本質上講,SHEIN與安克的差異,不在於現階段的流量和銷售額的差別,而在於“護城河”的差異。
所謂護城河, 就是是一條“同行要趕超你時必須跨過”的一條河。
每年研發投入幾億元的安克(2020年5.67億元),確實也已經構建了一條技術、供應鏈、品牌的護城河,其深度和廣度,超出了深圳衆多年售百億的同行。
然而,安克護城河的深度和廣度,總體又不如SheIn。
(安克財報:2020年研發投入5.67億元,佔營收6.07%) 在本質上來說,安克是一個研發驅動、產品驅動的製造企業,而亞馬遜只是它的一個銷售渠道,它在亞馬遜的店,就跟大商場裏租的“櫃檯”一樣,貨賣得再好,有可能在某些時候遭到商場的“撤櫃”。
(2020年安克在第三方電商平臺開了20家店,14家是在亞馬遜) 總結說來,安克有很強的產品力,但它沒有安全感,在流量和渠道上,嚴重依賴亞馬遜等第三方。
最關鍵的是,安克未能建立其自己的生態閉環,它是一個製造商和出口貿易商,而不是“自建生態”及“數據密集型”的互聯網企業。
相比之下,SHEIN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
與“專注於產品研製,將流量命脈交給亞馬遜”的安克相比,SHEIN具有真正的互聯網內核,並構建了自己的流量和數據生態 。
SHEIN至少構建了四大護城河: 1.一個經營多年、擁有億級用戶的獨立站和App(私域流量池,2021年App下載量1.9億次); 2.一個用無數長尾商品、用戶行爲數據“投餵”出來的、讓用戶上癮並不斷復購的“Tik Tok式電商生態”(注:Tik Tok爲海外版抖音 ); 3.一個銜接億級終端用戶與國內優質工廠、實時更新和調整訂單數據的智能供應鏈平臺; 4.一個佔領歐美廣大消費者心智的快時尚品牌。
(SHEIN以1.9億次的下載量,在全球購物APP下載量排第二位,超過了亞馬遜) (SHEIN的億級訪客與asos、ZARA等快時尚品牌網站對比) 當然,有流量並非意味着一切,流量的“低成本的高效轉化”纔是最重要的。
這一點,SHEIN在很大程度上,比安克等依賴第三方電商平臺銷售的企業來說,有着較大的優勢。
SHEIN是通過多年數據“餵養出來”的智能化系統,實現了“低庫存”和“高轉化”。
SHEIN將其網站和App與其ERP製造端相連。
一款衣服上線,多少人瀏覽了,多少人加入購物車, 多少人又最終購買了。
一切瀏覽、點擊、銷售數據都會收集起來,並經過算法處理後,迅速同步到系統中,然後SHEIN向工廠發出指令,快速調整其產量。
SHEIN可以小量試跑,同時生產和測試數千款不同的衣服,每件只訂購一小批,甚至只是幾十件,然後放在網站(App)上看消費者的反應(大規模自動化測試和重新訂購(LATR)模型)。
即便如此小量的訂單,工廠也很願意配合。
即便某些款式可能賣得不好,很快下架了,但某些款式可能迅速跑出來,變成一個大爆款。
接着,工廠就可以喫到一大口香甜的蛋糕。
就這樣,把持億級活躍流量(用戶)的SHEIN,通過與中小工廠結成“智能化供應鏈同盟”,靈活、快速地滿足了消費者對款式近乎貪婪的需求(慾望)。
SHEIN每個月上新一萬多款,一年上新10多萬款,只要你的手指滑動,就有無窮無盡的服裝供挑選。
相比安克前置的大量研發投入,開模,測品的巨大成本,SHEIN做到了最低成本的“小單快返”,無需積壓庫存。
就這樣,SheIn自己把持了私域流量池,再加上深度滲透了上游供應鏈,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生態閉環”。
因此可以說,投資人之所以給出了那麼高的估值,不僅僅是給SHEIN的營收額的,而是給它的獨立生態的。
沒有創新窘境的SHEIN,比安克更加安全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安克賴以成名的護城河——技術創新,也讓安克“疲於奔命”。
而這一點上,SHEIN卻具備了安克所沒有的“優勢”。
安克的創新能力很強,但也很快被模仿。
2012年,安克團隊研發了一款小芯片,實現了安卓、蘋果系統雙兼容的快速充電功能;2014年,安克團隊又研發出了一款口紅形狀的移動電源,成爲首款銷量超100萬的爆款產品;2018年,安克首創“氮化鎵”材料生產的PD快充(充電器)。
這樣的創新技術含量相對較高,難度較大,成本高,然而很快被人模仿。
甚至有人說,安克用自己的創造力,“餵飽了”行業中的頭部賣家,包括競爭對手在內。
比如,其“氮化鎵”充電器熱賣之後,深圳部分頭部3C大賣家,在一個多月裏,馬上推出了同樣材質的充電器。
花大力氣研發的產品,不僅很快被人模仿,更大的問題在於,3C類消費電子的生命週期很短,是一個“速生速死”的品類。
一般而言,消費電子的生命週期大概只有10年。
比如,我們熟知的MP3、傻瓜數碼相機、功能手機、磁帶隨身聽 ,曾經紅極一時,風靡全球,出現過很多企業,湧現過很多品牌。
然而,它們很快被新一代技術和產品取代,很快式微、甚至消失了。
安克主打的產品,移動電源、藍牙音箱、智能投影儀、行車記錄儀等,都具有“速生速死”的屬性。
其實,安克已然親身經歷了幾類產品的“速死”。
安克第一個產品是筆記本替換電池,還沒做幾年,這個品類消失了;第二個品類是手機的可更換電池,接着又消失了。
後來換到了充電器、充電線、無線充等產品。
這就是冷冰冰的現實,消費電子之間,互相殘殺,一代喫掉一代,不留任何空間。
用安克創始人陽萌自己的話說,做消費電子,好比在活火山上蓋房子。
即便限於這一窘境,安克想要保證一直領先於同行,依然需要持續地“硬着頭皮”,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研發腳步,以有限的“創新能力”,應對“無窮的模仿”和“無情的代際淘汰”。
事實上,安克的研發費用確實正在逐年增長,漲幅不斷提高。
但技術研發是永無止境的,“夸父逐日”終有“累倒”的一天。
因此,可以說技術研發成就了安克,也給安克戴上了枷鎖。
相對而言,SHEIN卻沒有這樣的煩惱。
儘管SHEIN也做“創新”,在衣服的樣式、流行元素上追趕潮流,並且以極高的速度上新。
但是SHEIN的創新,並不像安克那樣,需要“時刻保持高投入”的狀態。
也不需要每年花大價錢在技術研發上。
正如上文所說,其獨立站和APP,爲其沉澱了海量的用戶數據,同時,不斷新增的粉絲也爲其提供了海量數據,只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這些數據就會爲其篩選、預測出最新潮、最流行的元素。
與此同時,SheIn在谷歌、Pinterest、Facebook、Tik Tok等投放廣告引流,沉澱大量點擊、停留、轉化數據,其SEO數據團隊不斷地研究競爭手網站的數據。
用戶行爲數據不斷增加着,最終如雪球般的越滾越大。
所有的數據,彙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清晰的用戶畫像,並作爲設計、優化、改造的參考基礎。
SHEIN只需要將這些元素進行重組,就能夠實現“創新”。
就在這樣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中,SheIn的系統一直被數據“投餵”,“投餵”的越多,就越來越“聰明”。
嚴格意義上說,安克是在用自己的“小團隊”在創新,而SHEIN則是利用整個消費羣體,乃至整個互聯網的海量用戶在爲其“創新”。
而且,“元素”“款式”創新,成本近乎爲零。
但材料、技術創新,需要不斷地嘗試,不斷地研發,成本高企。
這樣的情況下,安克的創新自然就顯得更加喫力,更加沉重。
數據上也能窺探一二。
截至2020年,安克的研發人員總共1010人,佔員工數比重高達47.11%,這還是連續兩年比重下降後的結果。
另一方面,SHEIN在全球擁有員工數量超過7000人。
但是截至2021年,其主要參與“創新”的設計師人數,僅僅200人,佔比不足3%。
據業內人士稱,SHEIN的設計師,很多畢業於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等類型的大專院校。
但安克的2144名員工當中,大專及以下學歷者,僅289人,佔比約13.48%。
其餘都是本科、碩士及以上學歷。
就“創新”方面的用人成本而言,安克明顯要遠高於SHEIN。
但是從結論上來看,SHEIN每天上新SKU數千個,有時上萬個 。
但3C產品向來以迭代更新快著稱,安克的產品更新率,卻遠遠跟不上SHEIN的速度。
這是產品不同所產生的技術壁壘,安克也無力改變這種現狀。
如果無法走出“創新困境”,安克的天花板將越來越牢固,打破天花板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這也是沒有“創新困境”的SHEIN,已經走上了一個新體量,而安克卻仍被困在百億營收、500億市值的重要因素。
結語:讓SHEIN比安克更值錢的,不是它更高的銷售額,而是它背後的“獨立閉環生態”。
本質上講,SHEIN已經不是一個年售1000億超級賣家,而是一個超級連接器。
在連接器的兩端,一端高粘性、高復購的億級用戶,生成無數瀏覽、點擊、下單的數據,而另一端是360度旋轉、實時調整生產進度的供應商工廠。
(文/跨境電商藍海億觀網egainnews 億觀分析報道組) 2022-01-27 09:55
電商平臺Shopify第一季度業績未達標,股價暴跌15%,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歡迎關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微信公衆號,帶你關注更多企業長期價值 2006年才正式上線,定位於一站式電商服務平臺、爲零售商業客戶提供各種線上服務,從一家只有5個人初創團隊的小公司用了16年時間成長爲巔峯市值超1600億美元的北美第二大跨境電商巨頭,Shopify發家史足夠傳奇。
但一路走來,喫遍時代紅利的Shopify,現在卻到了猛踩剎車的時候。
週四美股盤前公佈的2022財年一季度財報顯示,Shopify各項核心財務數據的表現並不理想:營收增速顯著回落,虧損額則繼續放大。
財報公佈後,Shopify已經連跌兩日,週四更是收跌近15%,跌至去年4月份以來的最低點。
此外,加拿大國民銀行、花旗等多家大行也悉數下調Shopify目標價,資本市場對這份財報的評價不言自明。
利潤下滑、虧損放大,除了和營收增長放緩有關之外,成本的增加以及營收結構的改造不及預期也是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營收佔比較低的訂閱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遠高於商戶訂閱服務。
在華爾街投行的研報中,都提到了Shopify的“內憂外患”:內憂自然是營收增速下滑和虧損額的放大,而外患,則直指正在崛起的外部競爭對手。
內憂外患之下,Shopify還能否乘風破浪? (圖片來自UNsplash) 營收不及預期、淨虧損放大,疫情紅利喂不飽Shopify週四美股盤前,跨境電商巨頭Shopify公佈2022財年一季度財報,各項核心財務數據的表現並不理想。
這種不理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營收增速的回落,二是虧損的放大。
1、營收增速明顯下滑,疫情紅利持續消退 首先看總體營收狀況。
從營收增長曲線看,Shopify實際營收規模雖然沒有太大退步,但營收增速持續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數據顯示,Shopify一季度總營收爲12.04億美元,不及市場預期的12.4億美元,同比增長22%。
上一財年的四個季度,Shopify營收分別爲9.88億、11.19億、12.23億和13.38億美元,對應的同比增速分別爲110%、57%、46%和41%,都遠高於今年一季度。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Shopify營收告別高增長時代,很大程度上歸因於疫情帶來的跨境電商紅利逐步消退。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Shopify商家規模增速和GMV增速的下滑。
由於疫情對全球線下零售業造成嚴重衝擊,電商成爲直接得益者。
2020年全年,Shopify淨增70萬商家,這一恐怖表現是令業界側目。
然而,這種火爆行情在去年下半年消失了。
Shopify高層也在去年四季度財報中承認,“疫情誘發的電商行業大爆發只延續到2021年上半年”,上一財年新增商家數急劇萎縮至30萬。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Shopify就不斷推出各種優惠活動和拉新活動,包括和Tik Tok、京東合作,試圖推動商家數量持續增長,可惜效果並不如意。
GMV方面,一季度錄得432億美元,同樣不及市場預期的465億美元,16%的同比增速和去年同期的114%更是有天淵之別。
要知道,去年下半年Shopify的GMV仍保持50%以上的同比增長,一季度退步之大令市場失望。
2、虧損放大的背後,成本壓力日益突出 其次,在營收增長停滯的同時,Shopify的虧損情況也不容樂觀。
一季度,Shopify淨虧損14.7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2.6美元進一步放大。
攤薄後每股虧損則錄得11.7億美元,較去年一季度9.94美元的攤薄後每股收益大幅退步。
利潤下滑、虧損放大,除了和營收增長放緩有關之外,成本的增加以及營收結構的改造不及預期也是重要原因。
目前,Shopify的營收主要靠訂閱解決方案業務和商戶解決方案業務兩個板塊,後者佔據營收大頭。
一季度,商戶解決方案業務營收8.59億美元,同比增長29%;訂閱解決方案業務營收爲3.45億美元,同比僅增長8%。
對比歷史數據,兩大業務板塊一季度的營收增速都不算高。
去年同期,這訂閱解決方案業務營收3.21億美元,同比增長77%;商戶解決方案業務營收和同比增速更是分別高達6.68億美元和136%。
更重要的是,訂閱解決方案業務的毛利率遠高於商戶訂閱服務。
訂閱解決方案業務的營收,主要來自提供訂閱功能套餐、插件、客戶管理等電商SaaS服務。
商戶解決方案業務則是依靠爲入駐商家提供的支付、物流、倉儲等收費服務而盈利。
在一季度財報中,Shopify着重介紹了收購Deliverr的情況,表明將擴大履約服務範圍。
Shopify的CFO Amy Shapero表示,相信Deliverr能簡化流程、保證交付承諾,爲商家提供更多優勢。
由此可見,商戶解決方案業務未來仍是Shopify的主要發力方向。
但相對更高的運營成本,尤其是物流、倉儲所需的技術設施建設上的不菲花費,嚴重製約該業務的毛利水平。
換句話說,以當前的營收結構,Shopify很難在疫情紅利消退、營收增速下滑的情況下推高利潤率。
(圖片來自Shopify財報) 當然,爲利潤煩惱的不止Shopify。
今年一季度,亞馬遜發佈了一份近年來最糟糕的財報。
其中,電商相關業務的營收、利潤率等各項指標全面下滑,更錄得2015年以來首次虧損,直接造成亞馬遜股價暴跌,市值一夜蒸發2000億美元。
Shopify的股價表現同樣不容樂觀。
財報公佈後,Shopify已經連跌兩日,週四更是收跌近15%,跌至去年4月份以來的最低點。
事實上,在財報出臺後,亞馬遜和Shopify已經遭到多家華爾街大行下調目標價,資本市場對這兩隻優質股的前景充滿憂慮。
尤其是後者,被花旗、加拿大國民銀行、斯蒂菲爾等一直看衰,花旗將其目標價從534美元大幅下調至432美元。
在這些投行的研報中,都提到了Shopify的“內憂外患”:內憂自然是營收增速下滑和虧損額的放大,而外患,則直指正在崛起的外部競爭對手。
其中幾個最強的對手,恰好來自中國。
電商SaaS之外,SHEIN提供了另一種嘗試 和進入凜冬的Shopify不同,國內跨境電商行業還處於一片欣欣向榮之勢。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19年之後,國內跨境電商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截止去年上半年總體市場規模達到6.05萬億。
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中國跨境電商行業交易規模增長率都維持在16%以上,滲透率則從五年前的22%一路上升至38.86%。
回顧國內跨境電商市場發展動態可以發現,資本一直在尋找下一個Shopify。
智通財經統計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愛客科技、樂言科技、領星ERP、店小祕等數十個跨境電商SaaS公司收穫新一輪融資,融資總規模超過25億。
此外,有贊、微盟以及老牌跨境電商巨頭微盟都在發力跨境SaaS業務。
其中,敦煌網旗下的MyyShop和微盟旗下的Shopexpress,上升勢頭最爲明顯。
和Shopify相比,MyyShop和Shopexpress規模雖然相去甚遠,但優勢在於背靠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和背後的完整電商產業鏈。
Shopify宣佈和京東達成戰略合作時就公開承認,中國賣家是全球最活躍的跨境電商賣家團隊,在產業鏈中佔據重要角色。
然而,隨着Shopify告別高增長時代、跌落神壇,MyyShop、Shopexpress等追隨者或許需要重新思考一下:電商SaaS模式究竟是不是一本萬利?Shopify的增長神話真的有複製的可能嗎? 價值研究所認爲, 就活在MyyShop、Shopexpress身邊的SHEIN,或許能解決部分疑慮。
作爲近年來最火爆的跨境電商平臺,SHEIN身上的傳奇色彩不遜於Shopify。
而兩者截然不同營收結構和業務表現,則完美詮釋了跨境電商行業SaaS、DTC兩種經營模式的異同和各自的優缺點。
根據Apptopia的數據,SHEIN在2021年的總下載量爲1.9億,較2020年暴漲70%,且已經超越亞馬遜成爲全球下載量最高的購物APP。
據外媒報道,SHEIN當前估值高達千億美元,較一年前翻了三倍;上一年營收預計爲157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0%——再往前8年,SHEIN曾創造連續8年營收增長100%的神話。
截至目前,SHEIN目前在北美快時尚市場的佔有率已經接近30%,相當於ZARA和H&M的總和。
在後者眼裏,SHEIN早已成爲頭號勁敵。
對於SHEIN的追隨者和它們背後的資本來說,SHEIN的表現,某種程度上就相當於跨境電商市場的晴雨表。
當然,眼紅SHEIN的不止外國巨頭。
在國內,阿里、京東等老牌電商霸主,還有同樣想在海外市場擁有一席之地的字節跳動,早就將SHEIN視爲自己頭號勁敵。
去年年底,阿里巴巴在海外上線了專注於女性市場的時尚購物APP“AllyLikes”,重金押注北美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阿里跨境業務此前一直走綜合電商路線,AllyLikes是首次嘗試垂直電商模式,是阿里主動求變的表現。
而阿里重金押注的北美市場,不僅是亞馬遜和Shopify的大本營,同時也是SHEIN的重要糧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阿里揮軍北上必然會讓市場競爭進一步激化。
客觀來說,引領國內跨境電商熱潮的,並非Shopify爲首的電商SaaS模式,而是以阿里巴巴國際站、SHEIN爲首的DTC模式。
調查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的統計就顯示,預計到2025年,以獨立站爲主的全球化去中心化電商市場規模將大幅上升至5500億美元以上。
來自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紛紛踏入北美戰場,無疑會對美國和加拿大本土電商平臺造成很大威脅。
只不過,Shopify和亞馬遜近期的遭遇,對於大紅大紫的SHEIN和其背後的模仿者阿里、字節來說也有重要的警示意義。
Shopify和亞馬遜也好,阿里、SHEIN、字節也罷,都必須處理好成本和利潤率之間的矛盾。
這背後涉及的不僅SaaS、DTC兩大跨境電商賽道的優劣之爭,更隱含着B2B、B2C等各種經營模式都無法迴避的供應鏈管理難題。
跨境電商的未來:重視客戶運營&強化供應鏈管理毫無疑問,疫情的確給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一系列不確定性,也給市場上的各路玩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Shopify爲首的SaaS電商平臺,和SHEIN爲代表的DTC跨境電商實現爆發,多少都和疫情爆發後線下商貿通道被阻斷有關,線下供應鏈趨緊也帶來難得的電商紅利。
除此之外,兩者身上還有另一個共同點——B2C模式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當前核心戰場北美,B2C是比B2B更流行的模式。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北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跨境電商業務普及程度有關。
艾瑞諮詢統計的數據顯示,美國61%的消費者願意在國際網站上進行購物,佔跨境網購消費額的32%,加拿大的比例則爲33%,C端消費火力直逼B端。
正是由於北美當地消費者對跨境消費熱情高漲、復購率和單次消費額都處於全球領先水平,所以跨境獨立站日益繁榮,供給增加促進消費增長,形成良性循環。
歷史數據顯示,2016年之後Shopify商戶解決方案業務以52%的營收佔比超越訂閱解決方案業務,隨後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一時期,Shopify依靠打造獨立站幫助商家連接C端資源,不僅快速提升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更是顯著拓寬了營收途徑,爲北美的中小商家提供了擺脫亞馬遜壟斷的機會。
現在阿里、SHEIN要將戰火燒到北美,自然要吸取前人的成功經驗,找準當地客戶的痛點——也就是做好本土化運營。
很多人將SHEIN的成功歸因爲產品的快速跌點和超高性價比,卻忽視其用戶運營能力。
通過大數據和技術手段追蹤用戶喜好,是SHEIN最重要的一條運營原則。
官方數據顯示,SHEIN是Google Trend Finder的大客戶,雙方一直在客戶數據管理方面有緊密合作。
此外,SHEIN擁有一個800人的買手團隊,通過線下渠道追蹤用戶消費習慣。
雙管齊下的SHEIN,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一衆跨境電商平臺中,用戶思維最強、本土化運營最成功的一家。
不過正如前文所言,Shopify的SaaS模式也好,SHEIN的自營模式也罷,堅持走B2C路線都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運營成本高企,且上下游連接的產業鏈環節更加複雜,在管理上面臨嚴峻考驗。
和B2B模式相比,B2C模式因爲要連接C端消費者,所以涉及繁瑣的分銷零售、售後服務、末端倉儲物流配送和支付金融等環節,成本壓力上升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換個角度講,加強供應鏈管理,正是壓縮成本的必然之選,也是在未來突破利潤瓶頸的關鍵。
至於具體做法,定位爲SaaS服務平臺的Shopify和做自營生意的SHEIN,自然各有側重。
但它們有一點是相似的——強化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控制,將利潤率更高的核心環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收購Deliverr,就是Shopify加強對下游物流倉儲環節控制的表現。
在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的當下,誰能更快解決供應鏈難題,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寫在最後 據外媒報道,亞馬遜去年年初在內部上線了“桑托斯計劃”,由亞馬遜消費副總裁Peter Larsen掛帥,集結了亞馬遜零售消費部門大量精英員工,目標是正面絞殺正快速崛起的Shopify。
彼時,Shopify正處於全盛時期,市佔率直逼eBay,隨後正式坐上北美跨境電商市場的第二把交椅。
靠中小商家客戶發家的Shopify,某種程度上和阿里巴巴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兩大巨頭也在不同時期給電商霸主亞馬遜造成巨大威脅。
現在回過頭來看,亞馬遜或許高估了Shopify的威力,也沒想到異軍突起的SHEIN反倒成爲了新的心腹大患。
從亞馬遜、eBay、阿里巴巴,再到如今的Shopify、SHEIN和Shopee,跨境電商潮起潮落十多年,沒有人能說得清下一階段會發生哪些新的故事。
從SaaS到DTC,從B2B到B2C,也沒人能預料哪一種模式可以在未來繼續大放異彩。
可以肯定的只有一點:跨境電商熱度居高不下,各路玩家都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寶藏。
這也就意味着,更激烈的廝殺還在後頭。
歡迎關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微信公衆號,帶你關注更多企業長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