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倉費用如何計算,找貨代靠譜嗎?

術業有專攻,有些事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才省心省力呀!至於貨代靠不靠譜,要靠您去鑑別噢 每家貨代提供的服務略微不同,計價系統也不一樣,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差別是不大的。
一般而言,會有以下收費: 1、頭程運輸費:貨物從國內運輸到海外頭程運輸所產生的費用,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一個適合的運輸方式。
2、倉儲費:貨物存放在海外倉的費用,按貨物存放的週期收取,通常是按貨物的佔用的體積及重量去計算的。
3、管理費:海外倉人員對產品錄入、運輸、包裝及貨物管理等產生的費用,是不包含人工費的。
4、派送費:一件代發是現在大部分海外倉都會提供的服務,賣家將訂單推送到海外倉,海外倉會安排產品發貨派送,具體以海外倉的收費爲準。
5、額外服務費:像是中轉、退貨換標、海外客服等,都是會收取一定的額外服務費的,主要是根據賣家選擇的服務收取。

海外倉產品價格該如何計算?

海外倉一般分入庫費,倉儲費, 出庫費和派送費四個部分,算出總的成本後除以數量就是單件的成本了,歡迎溝通

請問獨立站賣家適合哪種物流方式?

獨立站發貨模式分爲以下幾種: 1、國內自發貨 2、Dropshipping (無貨源) 3、海外倉 4、虛擬倉 一、自發貨 獨立站本身不限制發貨渠道,商家自己找物流公司在獨立站後臺進行相關運費設置即可。
目前獨立站賣家基本上是從國內自發貨。
大多數自發貨都是輕小、體積小的商品。
一般客單價偏高選擇四大商業快遞和EMS,客單價低的會預選擇E郵寶epacket 四大商業快遞及郵政系列 四大商業快遞: UPS:美洲、歐洲具備優勢 Fedex:歐洲、東南亞具備優勢,中東線路性價比高 TNT:西歐國傢俱有非常強的清關能力 DHL:清關能力和時效性很強勁,適合歐洲、西亞、東南亞和中東地區。
綜合價格比較實惠,21kg以上商品有單獨的價格四大快遞採用的是首重+續重的收費標準。
以0.5KG作爲首重,以20KG爲臨界值,21kg-70kg以上爲大貨價,每增加1kg,相應的會增加一定的收費比例。
同時要計算燃油附加費在內,每月會有小幅的價格波動。
對貨物的尺寸要求是任一邊不超過120cm。
超過產生額外費用或者拒收,這點要特別留意。
郵政系列快遞: EMS:一般7個工作日左右,比商業快遞便宜,價格波動比較大 中國郵政小包(China Post Air Mail):一般15個工作日左右送達,運費比較便宜,限制重量2kg 中國郵政大包(China Post Air Parcel):一般15個工作日,重量限制在20-30kg 網站運費優化建議:1、網站建議設置預估運費費用功能,方便查詢選擇物流方式、配備物流追蹤方便買家查詢物流狀態 2、在設置運費過程中,可以優先考慮設置多種物流方式,並標註配送時間,供買家選擇,提升用戶體驗。
比如:提供一種DHL這種商業快遞,標明2-7天送達,需要買家承擔比較高運費;另外一種EMS,標明15-20天送達,買家承擔少部分運費或者包郵。
二、Dropshipping (無貨源) 通過國際站、1688、速賣通平臺尋找供應商,獨立站產生訂單後,在速賣通第三方下單,讓供應商直接發給買家。
三、海外倉獨立站大賣纔會以海外倉形式發貨或者大件商品比較適合做海外倉,批量通過海運發到國外倉庫。
海外倉實現本地銷售,可以縮短交貨時間,降低物流成本、快速的退換貨處理,提升客戶滿意度。
海外倉不足之處: 1、需要囤貨,有庫存風險及增加資金週期成本 2、不便於同時多個SKU運營 3、 增加庫存的倉儲費用及操作成本 4、海外的國家政策改變會造成一定的損失及麻煩 對於新手賣家前期建議以自發貨爲主,後續訂單穩定在考慮是否佈局海外倉。
四、虛擬海外倉虛擬海外倉的倉儲模式是一種介於國內直髮貨和海外倉發貨的模式。
虛擬海外倉具備低成本、低風險、無倉儲費、靈活運營等優點,可以按平臺的時效要求,做好整個流程的時效控制。
說白了就是標記當地國家發貨,實際從中國發貨,但是上網第一條軌跡顯示當地國家。
碼字不易,更多獨立站資訊,請關注知乎【說說獨立站】 獨立站100問(18):Google seo 優化工具 獨立站100問(17):分析競品獨立站流量工具——SimilarWeb 獨立站100問(16):社媒營銷—DTC獨立站流量密碼 獨立站100問(14):SEO常用工具、命令及獨立站如何進行SEO優化? 獨立站100問(11):引流篇——Facebook常見問題 獨立站100問(9):引流篇——Google 廣告類型及搜索廣告設置 獨立站100問(7):獨立站怎麼發貨?

海外倉的現狀如何?

跨境物流有多難?爲何陷入如此僵局? “工廠庫存積壓,回款慢”、“線下消費回升,導致疫情產品消費減少”、“亞馬遜封店潮,導致訂單下降厲害(50%以上)”、“海外倉面臨經營成本上漲,貨物量減少,空倉和作業團隊工作量不飽和”……跨境物流爲何陷入如此僵局?這與當前跨境物流局勢的一個“利好”、兩個“改變”息息相關: 得益於2021年國際貿易的形勢利好,2021年,跨境物流買方和賣方供應鏈上下游均發生變化: 2021年,國內賣家物流市場整體步入了激進的快節奏,海外倉加大力度擴充倉庫面積和作業能力(當年擴充100%以上)。
由2020年的出貨、銷售業績,及跨境訂單量等的激增情況,不難想見去年中國工廠如何加足馬力生產,賣家爲何紛紛開啓激進的銷售計劃,加大海外倉的投入。
激進的貿易節奏,催生了國外買家物流供應鏈上下游的相應變化。
一方面,全民接種疫苗後,美國線下商超消費逐步恢復,線上消費部分迴歸線下,物流供應鏈出現中國電商賣家、美國傳統商超貨量雙激增現象,導致碼頭擁堵;另一方面,Amazon等平臺對電商賣家違規行爲嚴管,發佈封店等處罰條款,大批貨物因此滯留,加劇了倉位緊張。
海外倉——成熟跨境市場的“標配”,或成物流時效難題“解藥” “船公司艙位、碼頭工人和卡車司機緊缺”、“美國洛杉磯、新澤西等核心區域的倉租漲幅高達50%”、“貨架和叉車等倉庫設備均大幅度上漲”、“倉庫工人工資上漲到40%以上”……一系列因素導致跨境物流成本急速飆升,困局何解? 跨境賣家們似乎找到了緩解供應鏈緊張的靈藥——通過提前備貨、合理排期,加緊佈局高效的海外倉,提升物流競爭力。
海外倉不僅是疫情下突起的異軍,其增長更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消費者愈發期待更高效的物流體驗,據艾瑞調查顯示,在跨境購物用戶收貨的時長方面,13.0%的用戶預計1周內可以收到貨品,而實際只有7.8%的用戶在1周內收到,二者之間相差約5個百分點。
通過海外倉,各類商品存貨方便,可直接用本地物流發配,且進口頭程走正常清關流程,不僅減少了運轉流程和清關障礙,縮短了配送時間,也降低了破損丟包率;另一方面,可全程跟蹤貨物配送狀態、輕鬆退換貨的海外倉方式備受買家青睞。
不僅是提升平臺用戶體驗,海外倉在降低物流費用、刺激銷售額增長方面也成效顯著。
一方面,海外倉爲買家提升購物體驗的同時,也間接提高了商品的復購率,從而提升了店鋪的銷售額。
另一方面,郵政大小包、國際專線物流等,對於運輸物品的重量、體積以及價值有一定限制,導致大件物品、貴重物品等大多隻能通過國際快遞運送。
而海外倉的出現,不僅突破了物品重量、體積、價值的限制,擴大了賣家的運輸品類,且其費用比國際快遞便宜。
海外倉的天然優勢,也使其在諸多物流形式中脫穎而出,贏得在北美、歐洲等成熟跨境電商市場的標配地位。
沒那麼香?物流時效“解藥”將解未解之“痛”“服務亂,標準更亂”、“大件產品就近配送,‘後買先到’現象頻發”、“促銷訂單上去了,配送也亂套了”……目前來看,已佈署海外倉的賣家似乎也是叫苦不迭,這不禁令賣家質疑:海外倉,能真正解決國際配送的物流時效問題嗎? 的確,儘管海外倉從各個層面來說,都是賣家們的福音,但在使用過程中,其在標準化、專業化、數字化等方面的弊端也日益突顯: 第一,標準化問題。
“有些有入庫費,有些沒有”、“出庫操作費有按照kg覈算,也有按ibs覈算”,無論是服務、覈算、收費還是售後處理,海外倉領域都尚未形成標準;第二,專業化方面。
目前,一些海外倉尚未適應小件、大件在倉儲管理的佈局、入出庫邏輯、揀貨邏輯、硬件設施等方面的差異性。
此外,更爲專業的海外倉市場也呼之欲出,越來越多賣家選擇走精品化運營路線,催生了專門針對細分產品的海外倉業務。
第三,智能化問題。
一方面,機械化是所有海外倉的共識,該痛點也被疫情無限放大;另一方面,面對海外倉複雜的成本覈算、精細化的運營趨勢,海外倉的數據化進程將進一步加速。
智能化綜合解決方案 爲海外倉插上翅膀 顯然,對於鏈條長、參與者多的跨境物流業來說,一個強大的中臺才能支撐高效的履約、實現差異化的海外倉服務。
我們不妨結合運去哪平臺在海外倉儲業務領域的複雜數據,遍觀其需求之緊迫:第一,運去哪海外倉儲分類。
分爲小件、中大件一件代發倉和轉運倉3類,小件一件代發倉,主要爲5lbs以內產品提供;中大件一件代發倉,主要爲中大件產品提供;轉運倉,主要針對FBA入倉,提供拆櫃,卡車或者快遞派送 第二,運去哪海外倉區域分佈及倉庫能力。
運去哪海外倉主要分佈在美西洛杉磯、美東北新澤西、美東南亞特蘭大、美南休斯頓、美中芝加哥等地區,其倉庫所在區域的集裝箱門提櫃、還櫃運力及卡車費用均爲實時數據。
第三,運去哪海外倉成本覈算。
海外倉收費分爲,入庫費(卸櫃,上架)、出庫費(揀貨下架交運)、倉儲費(立方單位做爲收費標準)、尾程運輸費(UPS/FEDEX的快遞費或者卡車運輸費用)等。
海外倉業務每天所生產的數據流龐雜繁亂,運去哪基於現有的數字化平臺,有效提升訂單智能履約、優化運輸路徑,提升海外倉管理效率;完善地對接賣家使用的erp,如庫存管理、訂單管理、多渠道對接;同時明確海外倉績效合作標準,如卸空、上架、出庫的時效、發貨和庫存準確率。
不過,要在海外倉領域實現更高的標準及準確度,還需在交易雙方共同努力。
儘管這一過程並不容易,相信未來某一天,海外倉之痛將不再困擾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