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的營銷方向根據人羣定位來進行鍼對化、個人性的策劃和宣傳。

Shopee目前共開通了7個站點(巴西站點併入馬來SIP項目),相對應的開發了7個不同的app,並在各地區分別成立Shopee分部,讓市場能夠充分發揮市場優勢,結合當地的文化、語言、審美需求,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個性化平臺。

越南、泰國、印尼以小語種爲主,菲律賓、馬來、新加坡以英語爲主,臺灣則使用繁體字。不同市場單獨運營有利於更深入地刺激當地消費需求。

Shopee的“社交化”戰略在2019年下半年大促期間得以充分體現——宣佈C羅爲全球代言人;邀請東南亞極具影響力的韓國人氣偶像Got7和GfrIENd進行直播互動。這些億萬流量聚集的超級“IP”在大促期間給Shopee平臺帶來了不少流量,顯然,“社交化”戰略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東南亞跨境電商雙頭:Shopee和<a href=Lazada,共存還是吞噬?">

另外,被稱爲“東南亞騰訊”的Shopee母公司——Sea,獲得了熱門遊戲《英雄聯盟》的代理,且歷年東南亞遊戲應用下載榜單前十名都有Sea旗下的系列遊戲!“遊戲+消費”的策略進一步拓展了東南亞男性消費市場。而Shopee也將平臺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在移動應用中加入了“集金幣”AR互動遊戲,牢牢鎖住了買家的心智,在遊戲中感受娛樂,在娛樂中享受消費。

Lazada在賣家操作環節中則相對簡單,可以通過GSP“六合一”工具,實現產品信息一鍵發佈到6個站點,且支持越南、印尼、泰語自動翻譯功能;想要自主翻譯的賣家也可以在ASC中進行操作。

 東南亞跨境電商雙頭:Shopee和Lazada,共存還是吞噬?

同樣,Lazada在今年的大促中,也加入了AR遊戲的環節,同樣是注重“社交化”,Lazada卻更偏向於買家在平臺體驗方面進行升級。

Lazada的產品鏈接中,套用了“天貓”模式,賣家可自主操作的範圍更大。如Listing包含屬性圖和詳情圖、店鋪自定義裝修、大促特設板塊等。賣家可以利用這些開放操作打造自主品牌,凸顯店鋪特色。站在買家的角度來看,相較於單一的風格展示,這些個性化的模塊更讓人賞心悅目,也更能體現賣家的專業水平。

綜合以上,Shopee和Lazada雖面向的都是相同的市場,營銷策略卻各有千秋,個性突出。不能籠統的進行評判哪個平臺更好,賣家需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和發展方向等多個角度,去衡量不同平臺的優勢和劣勢,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來源:林超聊跨境)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