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關於私域測評的文章發出後,小編在後臺收到很多留言,說明廣大賣家對這個話題非常關心,也認同我們的理念。今天,讓我們結合亞馬遜的最新算法,進一步深度剖析測評的底層邏輯,以及如何通過私域測評,讓流量成倍增長!
首先從分析“亞馬遜用戶標籤”開始。我們通過兩個產品的對比,來認識什麼是用戶標籤: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本屬同一類目的兩款LED檯燈,對應的用戶標籤差別卻很大。
因爲亞馬遜會根據我們的產品屬性,給產品貼上標籤,並匹配給具有相同標籤的用戶,也就導致了搜索結果和自動廣告的“千人千面”。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用亞馬遜廣告推新品的時候,推薦的關聯產品少,而推老品的時候關聯產品就多,就是因爲老品的數據多。所以在銷售和測評過程中,平臺會不斷給產品添加標籤。標籤越細緻,匹配的人羣越精準,轉化就越高,平臺也就會給予更多的流量扶持。這是一個階梯式流量推薦機制。

比如我們賣的是電子產品,如果是一個經常買電子產品的大V去買一單,獲得的權重將超級高,比一個寵物類大V要高很多倍。反之,做電子產品的賣家,如果找了一個用戶標籤以寵物爲主的買家做測評,那數據就會亂,平臺有可能把流量推送到寵物人羣,從而造成產品轉化率降低,亞馬遜就不會再推送更多流量了。
所以說,現在的測評,已經升級到除了要考慮安全問題,更要找對用戶羣體,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找到對的人”。如果你的測評用戶標籤始終與產品標籤相匹配,平臺會把你的產品推送給更多精準用戶,從而保持轉化率始終穩定,平臺就會給予更多的流量傾斜。因此一單精準用戶的測評,要比十單不精準用戶的數據來得更好。這就是“做對測評,能讓流量成倍增長”的原因所在。
未來亞馬遜會越來越標籤化,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UV價值的最大化,所以私域測評也必然成爲大勢所趨。
這幾天朋友圈裏關於低價以及“螺旋式打法”鬧得沸沸揚揚的。實際上我們不需要一味地打價格戰。如果我們的產品是定位於中高端人羣,那我們要做的不是通過價格戰去滿足低端人羣的需要,而是要想辦法讓平臺把我們的產品推送給更多對價格不敏感的中高端用戶。產品價格高,轉化好,平臺利潤也更大,這是符合雙方利益的。換句話說,我們與其通過降價取悅用戶,不如通過精準人羣取悅平臺——因爲最終決定流量分配的,是平臺算法,而不是用戶。
只要我們對平臺算法理解得足夠深,對產品屬性分析得足夠細緻,再通過內容、素材以及受衆定位,從20億用戶的FB上,找到對我們產品真正感興趣、與我們產品標籤相匹配的潛在買家並不難。我們知道,Facebook會根據用戶的註冊信息、貼文內容以及瀏覽習慣等,給用戶貼很多標籤,從而精準推送廣告。因此我們首先要把兩個平臺的數據標籤統一起來,再建立一個過濾機制(銷售漏斗),就能找到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測評資源。
基於這種認知,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私域測評”,也可以說是“品牌私域流量獲取”的過程。對於這樣的用戶,我們不能以單個測評的成本來衡量其價值,而是應該評估這個用戶能爲我們帶來多少增長的可能。這種增長,在平臺流量爭奪越來越激烈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爲珍貴。
業內一些大賣,開始有新一輪的嘗試,加大通過私域流量建設,獲得長期穩定的測評資源。通過TikTok、WhatsApp、Telegram等工具的組合應用,沉澱品牌種子用戶。(來源:跨境電商跨境屋)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