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衆角度”出發,通過多媒介媒體,平臺實時競價的方式,將媒體和受衆進行匹配。正因爲這種“高匹配”的投放方式,廣告投放效果的“可控性”才得以提高,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顯得隨機和盲目。這是很多賣家選擇DSP廣告的重要原因。

根據不同的人羣標籤定位人羣,然後,通過DSP廣告主動出擊(貨找人)將對應的廣告內容精準推送至相關目標人羣。

可以根據興趣、社會屬性定義人羣。如:將“喜歡滑雪、徒步等戶外運動”這類人作爲目標,把戶外品類廣告內容定向推送給他們,以搶佔用戶心智和“強行種草”。

根據競品ASIN定義的人羣,搶佔競品流量。如:我們把“瀏覽過相關戶外產品,瀏覽過競品產品頁”的人羣設爲標籤,單獨投放。

根據ASIN人羣的行爲特徵,自定義客製化人羣包,通過對“實時瀏覽關聯產品的人羣包”進行定向投放,以擴大上層流量的引入,縮小獲客盲區,提升潛客獲取的可能性。

您還可以通過消費者行爲分析和人羣分析,來精準找到想要的人羣。如某辦公用品賣家,想要通過DSP廣告獲取新客,但不知道如何鎖定增量人羣。藉助AMC針對其已購買人羣進行深入洞察,發現有一部分訂單來自2B的團體採購,如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機構等。這類人羣有“批量、大件、週期性”採購的特徵。

採取什麼策略的前提是賣家首先要清晰地知道自己客戶的購買行爲路徑是怎樣的。比如說,客戶是通過Video看到產品,獲得對品牌的感知;然後看到DSP廣告,對品牌產生認可度後進行搜索,點擊SP廣告,最後產生購買行爲。

當然,消費者購買行爲路徑不只是一種。賣家需要根據不同類型路徑的數據表現,分析對應的消費者特性和現階段不同觸點的廣告表現,以此來決定預算向哪個階段傾斜,哪些觸點是有效的,該如何調整策略。

如,通過AMC的轉化路徑分析,發現賣家預算主要放在轉化階段,拉新策略的預算佔得很少,導致上層流量不夠,下層沒有轉化。因此,針對消費者Awareness階段,加大上層策略投入,擴大流量觸達來拉新。

通過“用戶級”、“事件級”的顆粒數據來可視化展現消費者的瀏覽、點擊、購買、復購,真實的行爲路徑,分析各路徑對應的購買用戶的行爲特徵,其歸因購買的觸點分佈,以此來了解和把握流量觸達到購買轉化之間的規律。

(來源:FeiWei說跨境)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