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對於亞馬遜賣家而言可謂是動盪不斷,關稅政策變化莫測,亞馬遜平臺對於合規化的要求也愈發嚴格。近日,亞馬遜公佈Vine評論政策的澄清讓大批賣家陷入焦灼,靠綠標快速積累評論的道路從此堵住了,不合規的運營手段必將被淘汰。【4月24日2025亞馬遜企業出海春耕計劃(寧波),與官方經理、億級大賣共同探討運營要點,解讀最新平臺政策。點此報名】
01亞馬遜Vine評論政策變動
日前,亞馬遜發佈一則Amazon Vine 評論政策澄清的公告,引發賣家熱烈討論。根據公告內容顯示,亞馬遜會彙總父 ASIN 級別而非商品變體級別的評論。建議將所有相關商品變體註冊在一起,按照一定策略計劃賣家的ASIN 合併,並在商品收到 Vine 評論後決定合併這些商品時考慮評論限制。
對於註冊層級,每個店鋪對可保留的 Vine 評論數量設有相同的限制:
高端:註冊 11 到 30 件商品,可保留最多 30 條 Vine 評論。
中級:註冊 3 到 10 件商品,可保留最多 10 條 Vine 評論。
免費級:註冊 1 至 2 件商品,可保留最多兩條 Vine 評論。
如果將兩個或更多獨立父 ASIN 合併到一個新的父 ASIN 下,則僅會保留賣家的最高註冊層級對應的最多評論數。例如,如果賣家合併在高端層級註冊的兩件商品,每件商品 30 條評論,那麼賣家新父 ASIN 將僅保留 30 條質量最高的評論。
這一政策的變動,也引發了大批賣家討論,更多的是對該政策變動的吐槽。據悉,Amazon Vine是亞馬遜爲品牌賣家設計的專屬評論計劃,通過邀請高信譽度的Vine Voice(Vine評論者)免費試用商品並發表真實評價。這些評論帶有綠色標識(即“綠標”),獨立於賣家且權重高於普通評論。
“花了幾十上百萬定製Vine的賣家一朝回到解放前!”
“天塌了,我的鏈接評論都四星以下了。”
“原來兩個變體可是都是付了錢的。”
一位亞馬遜賣家直言,最近亞馬遜動作太快了,以前很多賣家都是依靠綠標快速積累評價,如今這一新政直接堵死了中小賣家的路,以後中小賣家會因評論上限低,難以通過Vine快速積累口碑。而且,即使成爲高端層級,但是產品表現不佳銷售不如預期,成本更高。
Vine政策變動讓亞馬遜賣家意識到了亞馬遜平臺的合規程度正在不斷加深。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賣家此前時多站點操作Vine,需要判斷操作的風險性。特別是歐洲站賣家,不僅需要關注Vine政策變動,從6月開始,也有新的政策即將生效。
02亞馬遜更新Pan-EU泛歐計劃
近期,亞馬遜物流整合服務(Pan-EU泛歐)迎來了重大政策調整,從2025年6月25日起,荷蘭站點將成爲加入泛歐計劃的“必選項”,這對所有歐洲站賣家來說都是一次重大變革。
據瞭解,此前,賣家只需在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4國上架商品即可加入泛歐計劃。但根據最新公告,自2025年6月25日起,新ASIN加入泛歐計劃,商品需在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及荷蘭五國同時上架;對於已加入Pan-EU的ASIN,賣家需儘快將Listing同步至荷蘭站並保持可售狀態,以繼續保留亞馬遜物流歐洲整合服務(Pan-EU)資格,並享受本地配送費。
亞馬遜明確表示,加入泛歐計劃的商品可享受本地配送,最高節省53%的配送費用。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如果公司設立在歐盟境外,亞馬遜將針對配送至歐盟境內買家的銷售交易繳納增值稅,且您沒有義務在荷蘭登記增值稅。另外,上架荷蘭站點銷售可能會觸發相關合規義務。例如滿足歐盟電池法規EPR要求以及通用產品安全法規(GPSR)合規要求。
不難發現,面對特朗普關稅亂拳的破壞,歐洲市場正在迅速成爲跨境新 "戰略高地"。事實上,亞馬遜不僅重新調整了泛歐計劃,也開始向美區賣家推薦歐洲市場,稱其是“受關稅影響賣家的一個潛在解決方案”。
據外媒報道,日前亞馬遜正在開始主動聯繫平臺賣家,徵求他們對近期關稅政策影響的反饋。部分賣家已收到亞馬遜戰略客戶經理髮送的郵件,內容涉及關稅對採購、定價、物流等多方面的影響。
除了上述郵件,亞馬遜全球客戶經理還給美國賣家發送了另一份郵件,鼓勵賣家將業務拓展至亞馬遜歐洲市場,並提供一些入駐激勵措施以及佣金減免優惠,幫助賣家減輕前期經營成本。
郵件裏寫道,“亞馬遜歐洲市場平均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8億,約爲美國市場的80%,預計到2028年,歐洲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9000億美元。而且,歐洲客戶普遍對美國品牌有着強烈的消費需求。”
亞馬遜上約一半的賣家來自中國。CNBC也指出,第三方賣家佔亞馬遜網站所有產品銷售額的約60%。其中,許多賣家要麼從中國進貨,要麼本身就是中國賣家。
如今亞馬遜也在積極應對關稅給中國賣家帶來的諸多未知難題,同時試探賣家對佈局歐洲市場的反應。雖然尚不清楚官方是否會利用這些信息制定一些新的政策,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與亞馬遜分享信息、合作應對關稅並佈局歐洲市場,可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加入亞馬遜交流羣↓
文/雨果跨境 封面/圖蟲創意
(來源:雨果跨境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