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個賣家給我留言問了一個問題,就是下面這個新品推廣表格應該怎麼填:
記得醬媽剛入坑的時候就從各個渠道蒐集了一堆表格,雖然我也沒咋用到,但我的確也清晰記得:我見過上面這種表格!
不過三年前,平臺對shua單打擊力度也沒有最近一年這麼厲害。
所以,那時候的賣家只要資金充足,產品沒啥嚴重的“先天毛病”,配合“刷”,想要實現所謂的推廣計劃真的不難。
時過境遷,平臺的規則也在改變!
回顧過去一年亞馬遜對“shua”單的打擊力度,醬媽並不認爲,上面的推廣計劃還能按時實現。
推廣計劃要有,但更需要動態調節
我們拿上面的推廣表格舉例,假如十天實現一個總銷量目標,落實到每天應該出多少單。
如果沒有shua單做補充,其實實現起來很困難!
至於背後的原因,無非就是流量點擊和轉化率的關係;比如,新品剛上,如果一開始就投入大量廣告引入一堆流量,一旦產生不了轉化,勢必會對Listing產生傷害。
shua單的思路就是“彌補”那些爲了達到一定轉化率而shua上缺失的訂單。
所以,基於當前的現狀,賣家剛開始推廣產品的時候,廣告慢慢的給,引入適當的流量觀察一段時間,看看自己的Listing是否能夠承接的住引入的流量,這個纔是重中之重。
如果不能承接住引入的流量,賣家需要進一步分析數據以做改善!否則只能把數據做爛。
Listing一旦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後期想要扭轉趨勢,是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
當前情況下打造產品更要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切不可激進魯莽
因此剛開始這些賣家很容易被對“勝利的渴望”衝昏了頭腦,過於追求速度,過於追求實現自己頭腦中對勝利的幻想。
比如:別人說做便宜的產品沒意思,於是一開始就上來就“玩”高價產品,結果啥運營經驗沒有,只能收穫一堆呆滯庫存。
但如果,我們換個思路:剛開始賣家先用低價產品“攢”點運營經驗,把亞馬遜套路摸熟:怎麼用合理的手段把產品運到國外,怎麼設置合理的價格,廣告用什麼策略投放,數據該怎麼分析...
有了這些經驗,也不至於後期虧這麼慘。(因爲最近醬媽又親身經歷了好幾個賣家投入幾十萬,然後現在被迫離場的事例,不免心生感慨)
亞馬遜真的適合“長期”耕耘
如果有醬媽微信(vx:yijiangmama1234)票圈的小夥伴應該記得醬媽在12月中斷貨10天+的經歷吧,當時有其他小夥伴跟我一樣,也是斷貨很久。
後來我也在票圈分享了自己產品後來逐漸恢復的經歷,現在每天排名和出單早就恢復了之前的水平。
但是也有很多小夥伴給我留言,他們的產品斷貨後幾乎就是一蹶不振。
我分析了自己和他們最大的區別,因爲我的品賣了兩年多,並且有近千rating傍身,歷史權重一直都在。
而對比這些斷了貨之後就賣不起來的產品,基本都是才賣了沒多久的產品,所以,亞馬遜真的還算公平!
最後,醬媽想向各位賣家傳達的核心是:亞馬遜真的適合長期耕耘,它也真的會獎勵那些用心運營和深耕的賣家們!
一醬媽媽的日常叨叨:
我趕腳自己寫的文章都是肺腑之言,很多分享都是基於身邊成功和失敗的例子,分享的都是事實,不過可能因爲影響力太小,也引起不了多少的關注,更不能改變賣家的運營思維。
不過,如果能影響一小撮賣家,醬媽也知足了。
另外,這兩天醬媽竟然在羣裏看到有的賣家第一次發貨就發了上萬件,然後大部分棄置清倉;另外一個賣家一下子虧損200萬,真的有點恐怖,是別人太富有還是我太窮了,我猜可能是後者(捂臉)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