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藍海億觀網
01.
所有賣家被迫“同意”Temu的“佣金條款”
終於,一直堅持“0佣金”的Temu沒有忍住,開始向賣家(供應商)收取“佣金”了。
該“佣金”以“客服外包服務費”的形式來收取。
昨日,一批Temu賣家在後臺收到了一個《客服外包協議》。其大致內容是:
一、是賣家“主動”委託的:乙方(賣家)委託甲方(Temu)爲乙方店鋪提供客服外包服務,甲方同意接受乙方委託;
二、費用與訂單金額直接掛鉤:服務費根據用戶實際支付金額(不含稅)的5%計算;
三、訂單取消後,服務費照樣要交:如果訂單取消了,賣家不得要求Temu退還已繳納的服務費。
圖/Temu賣家會給出的通知截圖
深圳一位Temu賣家告訴藍海億觀,昨天幾個店鋪的後臺都有出現通知,他只能勾選“同意”,否則無法進入下一頁繼續操作。這是強制性的條款,不同意就不能繼續銷售了。
在去年9月上線之初,Temu向賣家承諾“0佣金”,賣家也無需承擔售後等客服成本,一切由Temu處理。
一時間,吸引了大量的賣家前來供貨,Temu某招商經理在一夜間建了十多個500人大羣。
如今,“免費客服”一去不復返,賣家必須支付客服費,且需與顧客支付金額掛鉤。用戶支付得越多,賣家被扣的“客服費”也越多。
這實際上是一種“佣金”。
Temu之所以用“客服費”的名義來收這個錢,一定程度是因爲“0佣金”的旗幟是自己樹起來的,不好現在就直接打臉。當然,也不排除Temu未來推出以“佣金”爲名義的收費項目。
該《客服外包協議》通知發出後,迅速在賣家羣體中激起反彈。
許多賣家表示,利潤原本很低,一不小心會虧本。如今,Temu開始徵收“佣金”了,覈算下來,許多SKU的利潤將變成負數了。
賣家不得不承受極低的利潤,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在覈算價格時,被Temu強勢壓價。
在很多情況下,被壓下的價格比“攔腰砍半”還要低很多。比如,賣家申報價格爲7元,Temu給出的建議價格爲2.5元,可謂深得“砍價對半砍”的精髓。
圖/賣家提供的Temu後臺截圖
如果賣家拒絕這一價格,就視爲“放棄上新”,即連商品都上不架了,等於直接下牌桌了。
除了不斷壓價,Temu有時還會越庖代廚,擅作主張給賣家降價。
2023年春節期間, Temu平臺一些運營人員沒有事前溝通的情況下,替賣家做主降價,部分產品降價幅度甚至高達20%,導致這些商家基本是賣一單虧一單。
Temu賣家作爲“寄售商”,主動權少之又少,只能眼睜睜地喫啞巴虧。
如今,Temu再次站出來,要求收取賣家的“客服費”。實際上,Temu的“免費”變“收費”的做法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在上線之初,Temu承諾“國內物流免費”。在咬着牙堅持了一段時間後,突然在某一天出臺通知,停止國內物流補貼,由賣家自負運費。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Temu平臺的持續壯大,腳跟持續站穩,當初承諾的“免費項目”將越來越少,而壓價也將越來越厲害。
目前,一批爲Temu早期站穩腳跟的貢獻了力量的賣家撐不住了,開始陸續退出。
深圳華南城一位賣家最近退出了Temu。該賣家曾對Temu抱着高漲的熱情。
“Temu沒有把商家當人看,”該賣家表示,一路下來,趟過無數坑。
圖/某Temu賣家的評論
我們隨機詢問了幾位早期進入Temu的賣家得知,這些賣家幾乎全部退出了平臺。
Temu早期通過“0佣金”“物流補貼”等利好政策,吸引了一批貿易型的跨境電商賣家入場。隨着Temu流量增長,品牌滲透率逐漸擴大之後,其“福利政策”將不斷收縮,壓價力度則越來越大。
在這種背景下,一批賣家,尤其是貿易型將被一批又一批地淘汰。
一位賣家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性:“ 不是工廠別去做,(Temu)小二把價格給你壓的死死的,壓到你沒有利潤,甚至虧本,然後你想把貨拉回來,他們又來一個騷操作,一件一件給你退回,並且是到付,讓你虧得體無完膚,經過被退貨之後你開始不敢讓退貨,那麼你現在只有免費送給拼多多進行清倉,免得虧運費。”
Temu取消物流補貼,收取“佣金”是必然的,因爲它每年貼入了大量的資金。
據第三方數據機構估算,Temu在美國的每一個訂單都要補貼30美元。另據招商證券測算,Temu年度虧損爲 41.3 億元到 67.3 億元之間。
可以預見的是,Temu未來的政策將對貿易型賣家越來越不友好,最終會淘汰掉大部分貿易型賣家,而留下的,大部分是具有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產品迭代能力的工廠。
最終,Temu也將成爲”殺死”中間商,銜接海外終端消費者和工廠之間的紐帶。
它也將成爲一個“大黑洞”,吸附了大量的流量和貨物資源,繼而又反過來跟工廠、物流商等上下游服務商壓價格,最終成爲產業鏈條上的最大的受益者。
02 .
亞馬遜與Temu此消彼長,推出0元Vine計劃
Temu的雪球依然繼續往前滾,甚至與亞馬遜相持過程中,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跡象。
GlobalData的分析顯示,Temu現在已經成爲許多西方國家下載量最大的App。在6-8月之間,訪問量增長了27%。
相比之下,亞馬遜的用戶量近幾個月來出現了持續下滑。
移動分析公司GWS發現,從2023年4月到7月,亞馬遜的美國用戶數量急劇下降,從5400萬日活下降到4600萬日活,縮水了近1000萬。
相比之下,自今年年初以來,Temu新增了近1000萬用戶。
在英國,亞馬遜也在承受損失。在1月至7月期間,亞馬遜英國站失去了100萬日活用戶。
這一漲一跌之間,是否有直接聯繫,尚需進一步探查。
不過,Temu的持續低價,像一把嗜血的鋒利之劍,亞馬遜並不打算正面接招。
曾經何時,亞馬遜一直希望賣家在其平臺上賣“全網最低價”,至少是“不會比其他平臺更貴”。
因此,亞馬遜曾推出一個算法,全網抓取賣家在其品牌獨立站以及在沃爾瑪、eBay等友商平臺的售價,並與賣家亞馬遜店鋪上的價格進行比較。
一旦發現,賣家在站外的售價比亞馬遜站內價格更貴,那麼,亞馬遜會給該賣家“穿小鞋”,或者降低權重,或者喪失購物車(Buy Box)。
如今,Temu推出擊穿地板的低價,兵鋒所指,萬衆披靡。
亞馬遜屈服了,不再接招,而直接將Temu排除在比價算法的射程範圍之外——你繼續低價,我不奉陪了。
與此同時,亞馬遜密集改版,對賣家和買家推出了一系列的“友好政策”,以增加平臺的粘性。
比如,最近推出的Vine新政。
所謂的Vine計劃,是亞馬遜爲了解決賣家新品用戶評論(Review)難題的方案。
賣家新產品上架後,權重低,流量少,銷量低,很難獲得用戶評論,而缺少了用戶評論,銷量又難起來,於是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中——無銷量,接着無評論,最後更沒有銷量。
於是,亞馬遜推出Vine計劃,由賣家掏錢,再由亞馬遜用戶購買測試產品,並給出中肯的評論。
不過,依照之前的政策,要參加Vine計劃,需要至少繳納200美元,這讓許多中小賣家很難承受,尤其是SKU增加之後,這成爲一筆巨大的費用。
爲此,亞馬遜最近推出了一個Vine計劃新政,增加了兩個價格區間,甚至免費贈送。
根據Vine新政,新的Vine收費被分成了三個定價區間:
1.$0(新區間):每個父ASIN最多註冊2件商品,最多可免費獲得2條Amazon Vine評論;
2.$75(新區間):每個父ASIN最多註冊10件商品,最多可獲得10條Amazon Vine評論;
3. $200(現有區間):每個父ASIN最多註冊30件商品,最多可獲得30條Amazon Vine評論。
值得注意的是,新政策的生效時間是19號以後,即僅適用於在10月19日當天或之後註冊Vine計劃的商品。
當然,如果賣家覺得免費Vine只能獲得2條用戶評論,數量太少了。
可以做一個變通,即先用子體SKU註冊,讓每個子體都獲得兩個免費的Vine評論,然後再將子體合併成父子變體。
這樣一來,父體之下的Vine review數量就多了。
結語:在Temu的步步進逼之下,亞馬遜還將推出更多的新政,以粘住賣家,粘住用戶,最終夯實自己的護城河。
(來源:雨果網的朋友們)
以上內容來自"雨果跨境",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本站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