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自:虎嗅
11月28日,拼多多公佈最新一季業績報告。三季度,該集團實現營收688.4億元,同比增長93.9%;實現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口徑淨利潤155.4億元,淨利潤率爲22.6%。相比市場此前預測的營收537.7億元、經調整淨利潤129.74億元,整體業績遠超預期。
儘管三季度財報依然未披露拼多多國際業務的營收、營銷投入等數據,但出色的整體業績表現扭轉了市場對於多多跨境盈利能力的擔憂。有機構人士認爲,外界對於Temu的理解極大可能是錯的。“這一新業務自去年9月上線以來,拼多多每季的毛利潤都保持高速增長,這說明,跨境業務的進取勢頭不僅使之成爲拼多多新的增長引擎,還或將成爲拼多多第二大利潤中心。”
“我們在中國以外的業務雖然還很新,但在過去一年裏取得了比較大的發展,它建立在我們多年來對國內供應鏈積累和理解的基礎上,幫助很多製造企業進一步開拓了市場,直接面向消費者。”在28日晚間的財報電話會上,拼多多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陳磊表示,“透過我們的Temu平臺,多多跨境的服務目前已幫助製造企業直接觸達40多個國家的消費者。”
截至三季度末,多多跨境已深入廣東、浙江、山東、安徽等地的百餘個製造業產業帶,推動優質製造產品進入了北美、澳洲、歐洲、亞洲等國家、地區。目前,多多跨境每天出口包裹量超過40萬個,日均貨重達600噸左右。
此前,陳磊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的採訪時曾將多多跨境稱爲拼多多的第三次創業。但與前兩次不同,多多跨境自誕生起就站在主站和多多買菜的肩膀之上,由經歷過多多買菜業務錘鍊的精兵強將帶隊,且團隊普遍擁有自主站建立就開始沉澱的、對全國製造業供應鏈的深刻理解。
“多多跨境的創業是從1到10,起步是1,不是0。”上述分析人士認爲,“雖然管理團隊曾多次表示國際業務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僅一年的時間,多多跨境就推出了全託管、柔性供應等一系列針對國內製造業出海痛點的創新模式,並在全球勢如劈竹。這足以反映跨境業務非常適配拼多多團隊過往的能力積累,新業務雖然需要學習,但團隊的學習成本、供應鏈的組織成本都遠低於其他公司。”
目前正值“黑五”大促,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多多跨境正持續推出價格補貼策略,助力國內產業帶工廠緊抓海外消費旺季,做大單量,加快銷售。同時,平臺還與美森、以星、達飛、馬士基、中遠海運等船運公司合作,降低物流成本,爲國內跨境賣家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在持續補貼國內製造業的同時還能實現盈利,這相當程度歸功於拼多多在跨境業務上的精耕細作,尤其在前端測試環節,通過與消費者的高效互動,識別用戶喜好、確定市場趨勢,進而實現產銷的快速匹配。
“當線下貿易受到影響時,新興跨境電商平臺就發揮了關鍵的支撐作用,它的高效率帶來了新的外貿增長點。”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認爲,如今跨境電商在中國整個對外貿易中的佔比迅速提升,並且增速遠高於傳統貿易方式,是商務部鼓勵發展的外貿新業態。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支振鋒看來,“以多多跨境爲代表的新興跨境電商平臺願意和中小企業一起成長。這不僅能改善就業,還能實現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塑造等多維度的功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四季度將是海外消費旺季,如果Temu平臺能夠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與積極的利潤增長,有理由相信,其將成爲拼多多電商主站之外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
封面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雨果網的朋友們)
以上內容來自"雨果跨境",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本站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