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Temu和Shein在美國廣告投放大幅縮減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據Sensor Tower數據顯示,Temu在4月初將其在Meta、YouTube和X平臺上的廣告預算削減了31%,並在4月9日後徹底停止了Google Shopping廣告的投放。與此同時,Temu美國應用下載量驟降62%,APP排名也從前十名滑落至第69位。Shein則在同期削減了19%的廣告預算,重點減少了YouTube上的投入。

廣告急剎車,平臺也“感冒”了?

Temu曾是X平臺2024年最大的廣告主,也是Meta的重要金主。2023年,中國廣告商爲Meta貢獻了高達180億美元的收入,可見美國廣告生態對中國跨境平臺的依賴程度之高。

Temu廣告“急剎車”後,投放流量迅速枯竭。據SimilarWeb數據顯示,Temu的付費網頁流量在4月11日後暴跌77%。而其在TikTok的投放也被暫停,YouTube等平臺同樣遭遇“抽水”。可以說,Temu的退出對整個數字廣告市場產生了連鎖反應。

有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以來,Temu的廣告支出曾直接推動了社交廣告市場的增長,以Shein爲代表的公司也被迫“跟進加碼”。如今,兩大買量巨頭同時減速,社交媒體廣告平臺或將迎來收入回調期。

對其他品牌是“機會”還是“假象”?

Temu和Shein的“讓位”,短期內確實釋放出兩個利好信號:

廣告競爭減弱,其他品牌有更多曝光機會。

CPM價格下降,廣告成本短暫回落。

據Wpromote數據顯示,2025年Q1,Meta平臺的CPM平均下跌6%,一方面受年初市場波動影響,另一方面也與大型廣告主的退出密切相關。對於預算有限的品牌來說,這或許是“抄底”的黃金窗口。

不過,這一窗口期不會持續太久。市場很快會由其他廣告主填補空缺,競爭將重新加劇。更值得關注的是:廣告價格回落的同時,許多品牌也在經歷因關稅上漲導致的成本壓力,再加上部分SKU不再具備價格優勢,廣告轉化效果也可能下滑。

價格優勢正在被重構,品牌力纔是硬通貨

Temu已宣佈將於4月25日開始在美國市場提價,Shein預計也將跟進。失去低價優勢後,中國跨境電商平臺需要重新思考:

如何保持用戶粘性?

如何用品牌價值替代價格吸引力?

如何構建長期穩定的海外用戶資產?

從目前來看,歐洲、英國等市場成爲Temu和Shein的新廣告主戰場,但新市場的廣告效果和用戶成本仍有待檢驗。

這也提醒出海品牌和賣家:不能過於依賴“低價+高頻投放”的粗放型打法,而應逐步過渡到內容驅動、品牌建設、精細化營銷的可持續增長模式。

平臺靠不住,品牌力纔是真護城河

Temu、Shein廣告收縮,是跨境廣告市場的一次“地震”,也爲所有出海品牌敲響了警鐘。平臺流量的興衰往往取決於政策、成本與市場環境,而品牌力的積累纔是真正抗週期的關鍵。

如果你希望在全球市場中獲得長期增長,建立本地化內容能力找準品牌定位佈局優質廣告渠道纔是王道。

(來源: Bakers出海觀察員)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