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具,大多數人的聯想是開在小學校門口旁邊,不出五平方米的雜貨小賣部。

琳琅滿目的牆面上掛滿了最新潮的貼紙和海報,櫃檯上陳列着色彩絢麗、大小不一的筆記本,連圓珠筆的外衣都有幾十種不同的組合,隨時準備着掀起校園裏學生們競相追捧的時尚浪潮。但近年來隨着數碼產品的普及,人們常說“提筆寫字”似乎不再是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甚至記不得上次去文具店買東西是什麼時候了。

與國內文具消費市場稍顯平淡相比,海外權威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在2023年10月發佈最新調研統計,2022年全球文具產品市場規模達到242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347億美元的規模,複合年增長率爲4.6%。教育水平的提高讓全球文具的大盤保持漲勢,事實上,文具消費的話題熱度在海外市場仍然處於高熱中。

在海外社交媒體在TikTok上,#Stationery(文具)話題的觀看量達到65億次;手賬的創作方式更讓具備顏值的文具大放異彩,在Instagram上累計有1034萬個帖子分享。海外的男孩女孩們不僅喜歡展示自己的手作和手寫體,更將水性筆、彩色筆、熒光筆、筆記本、貼紙等一系列有風格有品位的文具視爲時尚單品。對於他們來說,文具不僅具備實用功能,更是極具視覺衝擊力和治癒人心的個人收藏。

在這波影響全球的時尚文具浪潮背後,從未缺少中國文具造浪者的身影。尤其在今年,以自營品牌出圈的時尚巨頭SHEIN宣佈深化平臺模式,開始全品類招商,許多文具製造商和品牌商紛紛加入SHEIN平臺,開啓了向海外市場賣中國文具的新徵途。

國外的文具市場怎麼做?

文具用品通常指的是與辦公、學習相關的各種工具,從學生用品、辦公用品到教學用具,文具單個產品雖然小,但由於應用廣泛、復購率高且消費者注重“顏值”,每個細分品類始終具備着蓬勃的生命力。即使是不起眼的一支筆,放在全球市場不同的習慣和審美下,光是筆蓋,就有可能做出成千上萬種新的創意。

十年前王啓華明進入文具工廠打工,他做的第一個產品就是“筆”。起先他沒有接受過太多學校教育,卻堅信文具是“全球需求量大的易耗品”。

2022年,王啓華觀察到身邊開始做跨境電商平臺的同行越來越多,大家討論的不是在國內怎麼“卷”,而是怎麼把生意做到海外。在這其中,SHEIN平臺成爲許多人的首選,大家都在說:“很多人在上面賺到了國外市場的第一桶金”。

最初合作,王啓華明剛開始並不瞭解海外市場究竟是什麼樣。他先在SHEIN平臺上上架了一批國內熱賣的簡約基本款文具,但並沒有得到市場的垂青。在王啓華找不到頭緒的時候,SHEIN團隊發來了款式的建議,從選品的顏色、圖案到樣式,再到海外的重要節日節點,王啓華開始建立對於海外市場的基本概念。

他更換了更多顏色豐富、卡通活潑的產品,在8-9月的“開學季”活動推廣熱門產品,在萬聖節和聖誕節等節點加入有特色的風格元素,逐漸跟上了海外平臺的用戶喜好與節奏:“我們現在在平臺上美國的客戶是最多的,很多是年輕的學生或是剛畢業的人,他們對於文具有自己豐富的審美,要好看的東西,但不能太貴”。

同是文具賣家的林松主營本子、便利貼等產品。與許多供貨商不同,在2017年他所在的公司就註冊了自己的品牌,他們相信只有做了品牌,才能在一個大市場裏有自己的身影。

雖然註冊了品牌,但早期在國內的電商平臺他們並沒有真正打開局面,結果也不是很樂觀:“平臺體驗不太好,主要是競爭壓力大,而且價格壓得低”。首次嘗試跨境平臺,通過SHEIN“代運營”的合作模式,林松的團隊終於踏出了第一步,他多次參與SHEIN的平臺賦能,與品類買手保持密切溝通,把上新、規則、運營等等環節逐一摸透。

他還總結了一套提高產品成功率的祕訣:首先SHEIN買手和跟單最初每週會有一次品類趨勢的培訓,將爆款的機會以及怎麼上新選品分享給賣家。根據買手提供的趨勢和熱賣品類,林松馬上和設計部溝通,結合海外消費者審美趨勢的變化進行產品設計。

林松觀察到:“目前感覺我們的消費者主要是女性的學生羣體,在讀大學的階段。歐美的消費者比較喜歡卡通和豐富張揚的本冊,而中東更青睞簡約款式的便利貼,應該和他們的書寫習慣有關”。

以柔性供應,應對“爆單”的機遇

對海外市場的基本認識讓新手賣家感覺終於“上道兒”了。

確定產品方向後,王啓華開始往SHEIN平臺更有針對性地測款,他緊跟買手的趨勢賦能進行選品,再根據平臺的銷售趨勢反饋進行返單和有效備貨,這種柔性的供應鏈模式不僅在SHEIN自營服裝供應鏈板塊得到發展和應用,更通過SHEIN的賦能,在平臺模式觸及的更多的產業裏生根發芽。擁有自有工廠的王啓華明把柔性供應鏈的優勢發揮到了最大。入駐SHEIN平臺不到半年,王啓華的產品在平臺上就能夠達到日銷1000-2000的訂單量。

尤其是在“開學季”和“黑五”購物狂歡節,訂單量的暴增更凸顯了根據市場需求靈活供應的必要性。

第一次參加黑五的王啓華既興奮又緊張,“去年每次培訓我們都沒落下,都守着電腦看SHEIN的直播來進行學習”,SHEIN會給到賣家備貨的建議、熱賣的趨勢、發貨的指引、圖片拍攝的賦能等等。王啓華最開始只備了兩週的貨,後續逐步追加到4-6周的備貨量,本來忐忑的他把貨都賣完了:“自己摸索比較沒有頭緒,備少了來不及,備多了怕積壓,有人帶着安心很多”。

和王啓華一樣,林松在SHEIN也遇到過“開學季”和“黑五”的文具旺季。第一年迎戰黑五的時候,公司剛剛開始與SHEIN合作,當時產品銷量暴增,到達了平時的一倍多訂單量,有少量的貨沒有跟上前端的需要,林松雖然感受到了訂單增長的興奮,但更多的是手忙腳亂的侷促。到了第二年,林松和SHEIN平臺的節奏已經非常默契,他提前兩個月開始備貨,產品銷量增長至平時的兩倍多。現在的他們已經有了更多的盈餘空間和屬於管理者的從容。

這份從容成長的背後,林松認爲是依賴於SHEIN對自己團隊柔性供應鏈的賦能。文具產品的誕生從設計到生產大概需要20天時間,如果一次性地投入大量的產品生產,但不瞭解前端的市場銷售情況,那麼就會導致原有的生產力並沒有花在創造利潤的地方,而是造成了滯銷和浪費。再加上如果繁忙的生產無法補齊爆品短時間內的需求缺口,還會造成前端缺貨,損失掉本可以接下的訂單和賺到的利潤。

柔性供應鏈的益處不止於此,更是進一步擴大產能和品類的可能性。林松已經開始着手從本、冊和筆,逐步拓展到和文具相關的更多百貨產品,比如收納、文具包等等,爲品牌進行更好的產品組合,服務消費者的更多需求。

文具出海,不止於線上“小賣部”

 “SHEIN團隊關注的主要是三個維度:選品、發貨時效和產品質量,尤其是對質量的把控,SHEIN讓我們的產品又上了一個臺階”,王啓華說。他相信有競爭力的企業不應該是去爭搶一塊小蛋糕,而是跟平臺一起通過好的產品和口碑把蛋糕持續做大:“我們可以在質量穩定的基礎上再提升設計,保證客戶能夠收到物美價廉的文具”。

目前,王啓華在SHEIN平臺在售400餘款產品,月銷售額在最高的時候達到了90萬美金,比最初入駐時翻了近百倍。

業內普遍認爲,SHEIN作爲跨境電商平臺對行業產生的意義不僅在於不斷攀升的銷售成績。其更深遠的意義體現在,給更多的產業帶提供了轉型典範,撕掉“廉價製造”的標籤,走向真正的品牌力和產業力,讓“中國製造”穩步地從簡單的製造過程擴展到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及產業供應鏈創新等多個方面,探索新的增長動能。

正如林松所正在嘗試的,除了提供產品, 進一步進行用戶定位和品牌視覺的細化。比如,根據熱銷的款式和元素開發系列產品,用漸變色、互補色豐富套裝的整體效果,讓顧客不光想買一件,更想買一套,甚至對品牌建立“過目不忘”的好感。

在視覺呈現上,林松以產品爲視覺中心,爲文具產品的拍攝搭配鍵盤、木塊、貼紙等道具,放大文具本身的特點和功能,比如一個插畫系列的筆記本,每一本的封面都要有一定的露出,讓消費者知道可以搭配選擇。文具品類的特性還在於,小產品的尺寸很大程度地影響着使用的體驗。一本本子的大小,一支筆的長短,一本便利貼的厚度都可能和消費者的預期不一樣,從而對他的使用產生影響。SHEIN會要求文具賣家提供精確的尺寸,並且呈現在詳情頁,確保消費者收到的產品和展示圖片的一致性。

憑藉套系的搭配、豐富的元素和“Ins風”的視覺呈現,林松在SHEIN平臺上的店鋪有200多件在售產品,評分達到4.95分,多個產品長期鎖定Top10的Best Seller排行榜:“所見即所得”、“我買過質量最好的文具”、“太精緻特別了,我的同事和姐妹都很喜歡”。從最初入駐月銷售額2萬美金,到如今達到月銷60W美金,林松終於實現了把品牌做到海外的最初心願。

這個“起跑階段”的數字對於五年前在學校門口開着文具小賣部的同行們來說,已經足夠超出想象。隨着SHEIN宣佈平臺模式的深化,王啓華和林松不會是文具行業裏選擇轉型的個例。2023年5月SHEIN推出“希有引力”百萬賣家計劃,在未來三年幫助中國在內的全球10000個商家,年銷售額突破百萬美元、幫助10萬個中小商家年銷售額達到10萬美元。SHEIN還將開展全國500城產業帶計劃,幫助全國各產業帶藉助跨境電商在國際市場找到新的增長路線。

在可見的未來裏,更多像文具一樣的“小商品”將從SHEIN出發,以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的路線,實現產業轉型,獲得持續增長的生命力。

(封面來源:圖蟲創意)

(來源:雨果快報)

以上內容來自"雨果跨境",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本站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