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收購東南亞最大電子商務公司LAZADA?
2018年,阿里巴巴將Lazada投資翻倍至40億美元,並任命高管接手Lazada的電商業務。
而自2012年起擔任Lazada首席執行官的創始人Max Bittner則擔任阿里巴巴集團的高級顧問,協助Lazada轉型和未來的國際增長戰略。
自阿里巴巴收購Lazada之後,Lazada經歷了多次重大人事變動,在現任CEO於2020年掌舵之前,已經有兩位CEO卸任。
而隨着國內市場降溫,從雙十一開始,阿里巴巴就已經開始在海外尋求增長機會。
去年11月,阿里巴巴在財報銷售額連續第二個季度低於分析師預期後已經下調了2022財年展望。
到了12月,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將海外業務確定爲公司未來幾年的主要增長動力之一。
其中,阿里巴巴在東南亞的Lazada、土耳其的Trendyol和南亞地區的Daraz已經發展成爲公司的重要部門。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宣佈進行高管改組,此前領導淘寶和天貓部門的蔣凡被任命去領導新成立的國際數字商務部門,其中就包括Lazada和速賣通。
阿里巴巴還設立了將Lazada平臺上的交易總額提高五倍的長期目標,那時Lazada平臺上的商品總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收購東南亞最大電子商務公司LAZADA?
謝謝邀請,我的觀點是不看好阿里收購lazada原因如下 1.泰國是lazada最早落地運營的東南亞國家,算到2016年 lazada已經幹了4年有餘。
但4年lazada乾的乏善可陳。
阿里之所以能在中國通過電商撬動實體經濟的份額 例如商場 街面房等等的傳統生意最大的成功是輿論造勢,是把網購的觀念消費習慣洗入每個男女老少的腦子裏。
而lazada做的最爛的就是這點,什麼是“阿里大學” 爲什麼在機場書店都會播放馬爸爸的洗腦錄像,lazada不懂也沒有實踐經驗,這4年我看到的是泰國的實際經濟一點都沒畏懼lazada這樣的電商 ,在中國一敗塗地的泰國中央百貨在泰國一如既往的一家家開新店,遠道而來的法國樂購超市也繼續在泰國瘋狂擴張。
網絡經濟 電商在泰國沒有分量,就像意麪上的那朵小薄荷花完全可有可無。
爲什麼品牌要出海,國內市場還不夠大嗎?
目錄 01 互聯網大佬們的第二賽道:資本出海東南亞 02 解析:巨頭們的東南亞投資戰略 03 阿里、騰訊們瞄準的是“10年前的中國” 東南亞概況 hello,hello,這裏是Inpander,抓住海外網紅營銷,助力中國企業出海,希望下面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哈~ 長期以來,東南亞的市場都不缺乏中國互聯網巨頭的身影。
阿里巴巴、騰訊們在國內奮力搏殺的同時,另一個戰場烽煙四起。
今天,Inpander帶你瞭解,資本出海如何成爲中國互聯網大佬們的[第二賽道]? 01 互聯網大佬們的第二賽道:資本出海東南亞一如中國在這十年間由默默無聞華麗轉身爲世界第一大互聯網市場,東南亞這片有着4.4億互聯網用戶的新興藍海市場同樣充滿着迷人的未知、魅力和誘惑,吸引着各路資本爭得頭破血流。
爲什麼這麼說呢? 先給大家看一份的東南亞獨角獸企業名單(僅部分): Grab,它覆蓋整個東南亞,業務內容包括共享出行、外賣,以及錢包,可以理解爲東南亞版“滴滴+美團+支付寶”。
Grab背後有滴滴和軟銀等投資機構的支持。
GOTO(以前的Gojek+Tokopedia),它是網約車巨頭Gojek和印尼版“淘寶”Tokopedia合併後的新公司,公司生態系統包括印尼最大移動服務平臺(Gojek)、印尼最大電子商務平臺(Tokopedia)和領先的電子支付和金融服務平臺GoTo Financial。
GOTO背後有阿里、騰訊、京東等機構的支持。
SEA,可以理解爲東南亞的小“騰訊+阿里巴巴”。
他的核心業務,目前已形成電商(Shopee)、遊戲(Garena)、電子支付(Airpay/Seamoney)三輛馬車並駕齊驅的局面。
其中,遊戲和電商也已衝出東南亞,向包括巴西在內的海外市場拓展。
SEA是由天津人李曉冬在2009創辦,很早就已經被騰訊投資,騰訊是大股東之一。
Lazada,本來是東南亞第一大電商,目前由阿里控股,發展很快,估值已超50億美元。
J&T(極兔快遞),是覆蓋整個東南亞的快遞公司,可以認爲是東南亞版“順豐”,業務發展也非常快,估值已超15億美元。
J&T創始人來自OPPO,今年10月底宣佈收購百世快遞國內業務。
VGN,遊戲平臺+支付+電商,越南版“騰訊”。
它是越南很早的遊戲平臺,騰訊也有投資。
在整個東南亞,它是唯一一個有自己社交工具的集團。
Zilingo,發源於泰國的電商。
它包括時尚電商,包括B2C,包括B2B,相當於“阿里巴巴+淘寶”的模式,所以在泰國本身有很大的影響。
去年,Zilingo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也是近期市場上比較亮眼的一家公司。
Traveloka,2012年成立,其總部位於印度尼西亞,由前硅谷工程師創立,爲用戶提供發現和購買各種旅遊、交通、住宿、生活方式和金融產品的服務,其被稱爲東南亞的攜程旅遊。
投資方包括美國OTA巨頭Expedia Group,新加坡國際投資機構GIC,投資界著名的高瓴資本和紅杉資本,以及京東等機構。
Bukalapak,印尼電商版塊,流量排名第三的電商平臺,也是印尼本土的獨角獸企業之一。
Bukalapak的創立初衷,是開設面向中小企業(商店)的在線市場,並讓這些企業(商店)去進入全國市場,以此讓它們得到升級改善。
其背後有新加坡投資公司GIC、螞蟻金服、EmtekGroup以及500 Startups等對其進行注資。
OVO,OVO爲印尼支付領域老大,也是印尼生態最爲完善的電子錢包。
目前至少已完成了3輪融資,東京盛世利、Tokopedia、Grab都是其股東。
不難看出,大部分東南亞獨角獸都和中國互聯網巨頭關係匪淺,比如SEA和Gojek(現在的GOTO)都接受過騰訊的投資,2017年騰訊對GoJek投資1億美元至1.5億美元,佔據其5.02%的股份,而SEA公司和騰訊的淵源則更甚,最大投資機構也是騰訊。
Lazada、Bukalapak、Tokopedia背後都站着阿里巴巴,其中Lazada更是有阿里83%的控股,並接受阿里一系列的技術和人才扶持。
這些獨角獸背後的中國身影,或多或少昭示着軟銀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互聯網在先發地區的經驗完全可以複製到後發地區,這也是東南亞巨頭們能快速找到打法的原因——師從前輩。
02 解析:巨頭們的東南亞投資戰略對於有意圖出海的互聯網公司來說,一個很大的顧慮是其國內經驗或許無法直接複製到海外市場。
因爲了解當地用戶習慣等方面上,跨國公司遠不如本地企業有優勢。
比如,北美打車巨頭Uber於2013年開始進軍東南亞,並在新加坡率先推出打車業務,最終卻輸給後來者——新加坡初創公司Grab。
就在去年,Uber最終宣佈退出東南亞市場,其當地業務被Grab收購。
這也讓收購或投資當地公司,成爲了打開當地市場的一條更迅速、穩妥的途徑。
顯而易見,阿里巴巴、騰訊們正是深刻踐行了這一理念。
阿里巴巴阿里主要通過資本、技術、生態等打包輸出,以電商爲核心,從電商系統、物流和支付等進行電商基礎設施重塑的“高舉高打”,模式相對較重。
目的是要培訓出東南亞版的“淘寶”、“天貓”、“支付寶”。
因此阿里收購了一家當地排名前三的電商平臺Lazada,並且投資了另一家GMV規模更大的Tokopedia。
Lazada像天貓(B2C),而Tokopedia更像淘寶(C2C)。
數字零售洞察與諮詢服務商艾盛集團(Ascential)亞太地區常務董事迪克蘭·卡尼(Declan Kearney)就曾表示:“阿里巴巴將一個經過實踐證明的模式帶到東南亞市場,最終是要將中國的零售生態帶到東南亞市場。
” 在這種背景下,阿里巴巴更傾向於追求絕對的控股權,對於其核心標的,多輪投資、最終私有化是其主要手段。
比如Lazada,是東南亞排名第一的本土電商平臺。
2016年阿里以10億美金獲得51%的股份之後,又對其進行了至少2輪投資,最終獲得83%的控股份額,幾乎已經變成了阿里的子公司。
不僅把控着絕對控股地位,在人事任免和技術支持這塊,阿里巴巴也沒放鬆。
人事上:在2018年3月,阿里巴巴向Lazada投資20億美元后,"阿里一姐"、螞蟻金融服務集團CEO彭蕾成爲Lazada的首席執行官,全力加速在東南亞板塊的電商佈局。
同年12月份,Lazada創始人之一皮爾·彭龍接任CEO,彭蕾則繼續擔任Lazada董事長。
技術上:阿里組織了一支300多人的技術團隊,通過“Voyager”項目,耗時半年將Lazada的技術平臺全面升級爲阿里技術引擎,包括無線端、搜索鏈路、用戶、購物車、訂單、退款、履約等系統,將數據全部遷徙到新系統,實現了Lazada全站重構——包括17個電商核心域+29個核心模塊 騰訊 阿里巴巴的最大競爭對手騰訊在東南亞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戰略。
主要是資本賦能,讓各個企業在原基礎上進行“橫向擴規模”,模式較輕。
電商和遊戲發行公司Sea是新加坡在線購物網站蝦皮(Shopee)的母公司,2017年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
目前,騰訊已經通過持有Sea多達40%的股份成爲了它的最大股東。
投資Sea對於騰訊而言具有戰略意義,因爲它幫助騰訊在在線購物和遊戲兩個領域在東南亞站穩腳跟,而遊戲是騰訊最大的收入來源。
Sea是東盟最大的遊戲平臺,每個季度大約有1.61億活躍用戶。
根據雙方協議,Sea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泰國和菲律賓發行的遊戲,騰訊擁有優先購買權。
本·卡維德表示:“騰訊不像阿里巴巴那麼關注電子商務,他們只想涉足電子服務領域,不論什麼行業都行。
” Jessica Liu認爲:“騰訊在東南亞的電子商務戰略不比阿里巴巴差。
阿里巴巴作爲中國典型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是把在中國經過實踐證明的模式直接應用到海外市場,並按照公司的核心優勢嚴格執行。
但騰訊完全不同,他們與其他國家的本地公司合作,利用他們的投資業務爲當地生態系統賦能。
”可以說,不管是電子商務,還是遊戲、電子支付,中國巨頭們在東南亞如火如荼的互聯網之戰,更像是國內競爭的延伸——比如Sea或許以Shopee幫助騰訊電商夢圓東南亞,阿里則扶持起另一個淘寶天貓,Tokopedia全面複製阿里在產業鏈上的商業佈局和邏輯。
騰訊阿里們正試圖以最原生的邏輯,在全球佈局上重現中國曾經出現的互聯網產業盛況——不是說今天中國市場已經不再熱門,而是新的增長點亟待發掘,舉例來說,中國擁有超過9億的網民,但最熱門的電商應用年活躍買家已經超過8億,紅利見頂近在眼前。
巨頭和資本需要的不只是足夠的消費者,更需要能容納新增長的商業空間。
03 阿里、騰訊們瞄準的是“10年前的中國” 資本出海的航線有多條,爲什麼 阿里巴巴、騰訊們偏愛下南洋? 與其說中國資本偏愛東南亞,不如說中國資本爸爸們看中了這東南亞巨大的潛力。
Google與淡馬錫的報告曾指出,東南亞將成爲全球發展最快的互聯網經濟區,其規模或將於2025年達到3630億美元,使其成爲競爭最激烈的區域之一。
東南亞概況 人口 東南亞地域面積457萬平方公里,人口6.6億,面積和人口都接近中國的一半。
但是它的人口平均年齡整體年齡結構平均爲26-27歲,比中國要年輕得多。
在資方和創業者眼中,東南亞“五小龍”是新晉創業大本營,主要包括了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
五國總人口約爲5-6億,在東南亞總人口的佔比已超80%。
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很高,平均有65%到70%經濟 東南亞主要包括印尼、越南、菲律賓、馬來、泰國、新加坡等11個國家。
根據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東南亞人均GDP大概是4300美元。
最近十多年以來,GDP增速都比較快,一直保持在5%到6%之間,各個國家會有點區別。
這個數字跟中國相比,大家可能覺得不算高,但是放眼全世界總體,除了中國和印度,東南亞是這十年來發展最快的。
文化 東南亞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也是除了中國本土和港澳臺之外,受中華文化影響最大的區域。
東南亞也是華裔人口占比最高的區域,新加坡爲80%,馬來西亞30%,印尼8%。
互聯網規模根據谷歌、淡馬錫聯合發佈的報告,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將超過3630億美元,更具體的,在2021年底達到1740億美元。
也就是說,未來幾年的增量市場,會比目前的存量市場要大很多。
同時,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很高,平均有65%到70% 此外,東南亞還有着中國有着相似的移動互聯網發展路徑,超6 億人口中有3.5億是以移動端爲主的互聯網用戶,人口基數巨大。
東南亞30歲以下的人口超過50%,年輕的人口結構及快速發展的經濟都有助於互聯網的發展。
綜合以上情況,東南亞相當於十年前的半個中國,對於現在想發展出海業務的中國企業(或個人),東南亞應該是第一個最優先選擇。
地理上離中國最近,今天從深圳坐飛機去曼谷,時間不過2個小時。
大家文化差異也很小,溝通也便利。
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爲是企業繞不過去的出海最佳地。
如果你錯過了中國過去10年的高速發展期,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東南亞市場。
彩蛋:關鍵詞“報告”
阿里巴巴開闢海外市場,預示着什麼?未來將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前景?
可能很多人也感覺到了,這幾年,阿里巴巴的戰略重心明顯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特別是2021年底,阿里巴巴宣佈升級“多元化治理”體系,任命蔣凡擔任“海外數字商業”版塊負責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和國際貿易後,當時就已經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出海開拓市場,已經成爲阿里巴巴的長期戰略。
事實上,相對於2005年就已經開始出海的騰訊,2010年才正式出手收購美國電商公司VendioServices的阿里巴巴在出海的時間上已經晚了五年。
但是,阿里巴巴的海外擴張之路一開始了就根本停不下來。
其中重要的海外投資包括2015年5億美元投資印度最大的在線交易平臺之一的Snapdeal;2018年11億美元投資印度尼西亞最大的電商平臺Tokopedia;2018年3月20億美元戰略投資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臺Lazada——後來又總共投資了40億美元,持股Lazada的比例高達83%。
縱觀阿里巴巴的這些年以來的海外投資,會發現它們都有一些明顯的特點:選擇的投資標的都是當地的一些電商巨頭公司,而且持股的比例相對較高,像Lazada更是接近全資控股。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在短期就有不錯的投資回報,對於緩解阿里巴巴的現金流壓力是有幫助的。
而從投資領域來看,阿里巴巴在海外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電商平臺,比如說英國奢侈品電商Farfetch、上文提到的幾家東南亞電商平臺等;二是支付公司,比如說印度支付公司PaytmMall等;三是物流公司,比如說泰國物流企業閃電達flashexpress等。
這說明,阿里巴巴在投資時更看重將國內的電商、支付、物流方面積累的經驗複製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