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2022年亞馬遜上中國賣家佔比從接近50%下降至42%,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做跨境電商的朋友們都知道,去年5月初亞馬遜用《賣家行爲準則》等格式條款掀起了一波“封店潮”,整個平臺被封商家數量超過十萬,而其中中國賣家佔到一半。
回過頭來看這場風波,其實更像是一種這些年來境內外電商平臺形成的文化上的衝突:比如此事件中的導火索——送“好評卡”,在我國的電商平臺上已經成爲了買賣雙方都習慣了的事情,而且在我國“好評返現”模式其實更多層面上是傾向於“鼓勵用戶去評價”而非“減少差評”。
當然了,由於國內外電商平臺文化的衝突,這種模式的確讓中國商家在跨境電商上吃了大虧——被封禁的不只是店鋪,還有自己多年的心血。

據外媒報道,2022年亞馬遜上中國賣家佔比從接近50%下降至42%,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毫無疑問,成交額遙遙領先的亞馬遜,令其他平臺難以望其項背。
圖一:美國電商交易額排名前十網站 近幾年,國內依賴於亞馬遜發展起來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也風生水起。
頭部頂流的安克創新在2020年股價高峯期時市值超過800億。
但是隨着2021年亞馬遜“封店潮”的發生,很多公司市值被腰斬。
亞馬遜封號風波已經過去一年,很多賣家受封號波及影響極大,包括有棵樹母公司天澤信息在內的很多大賣,2021年的營收下降50%以上。
圖二:天澤信息2021年財報截圖 根據電商研究公司Marketplace Pulse發佈的最新數據,亞馬遜上中國商家的銷售額已經被美國本土賣家超越,從2020年底佔比約48%下降到了2022年5月的約42%。
中國商家營業額佔比下降與“封店潮”有一定的關係。
本土平臺速賣通去年推出的G100計劃也可以說是對亞馬遜封號事件做出的一個反應。
今年4月份的商家大會上,速賣通推出全新賽道AE MALL計劃,也是寄望於能夠迅速承接從亞馬遜折戟的一些大賣。
這些大賣和品牌,大多數具有較強的產品開發能力、完善的供應鏈資源、強大的運營能力和雄厚的資金實力作支撐,是很多平臺競相爭取的香餑餑。

亞馬遜要是沒了中國賣家會怎樣?

亞馬遜 (Amazon.com)跨境電子商務跨境電商平臺亞馬遜要是沒了中國賣家會怎樣?如題,純屬好奇~~顯示全部 鑑於最近美國政府發生的變化和即將到來的新政策,看中國在亞馬遜業務上,扮演着多重要角色將非常有趣。
礙於亞馬遜美國站的運營模式,要研究亞馬遜美國站上中國賣家的比例很難。
在亞馬遜美國站上銷售產品,賣家不需要透露商業信息、名字等。
而且通過亞馬遜FBA項目,賣家也可以將產品存儲到亞馬遜倉庫中,不必公開所在地。
國外賣家也正在使用FBA服務。
但歐洲站點情況不同,賣家或任何零售商都需要公開商業信息。
研究顯示,亞馬遜5個歐洲站點上有25%的賣家來自中國(其中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並且這一數據是僅計算活躍賣家(這些賣家每月至少有一條反饋)而得出的結果。
在去年的研究中,Payoneer採訪了900名中國賣家。
結果發現有62%的受訪者在亞馬遜上銷售產品,其中又有91%的受訪者在亞馬遜美國站銷售。
這就意味着,亞馬遜中國賣家比例在歐洲站點爲25%,而在美國站,這一數據甚至可能更大。
這個結果只是一個猜測,因爲美國和歐洲市場不同,而且美國市場要大得多。
但鑑於中國賣家對在美國銷售產品最感興趣,這一比例應該與歐洲的相當甚至更高。
91%在亞馬遜美國站上銷售產品的中國賣家中,又有超過50%使用亞馬遜FBA服務。
這就意味着,對消費者而言,購買體驗還是一樣;但對其他賣家而言,就是一個威脅,因爲他們很難與中國賣家競爭。
此外,有趣的是,使用FBA的中國賣家比例,比FBA用戶佔總用戶的比例要高得多。
意思就是,亞馬遜所有的賣家中,只有35%正在使用FBA服務,而在FBA賣家中,中國賣家就佔了50%。
對於中國賣家而言,FBA是讓他們與外國賣家競爭的關鍵。
這項研究數據所得出的中國賣家比例並非十分精確。
事實上,中國賣家數量比人們想象到的還多,而且因爲有了FBA,他們很有競爭力,因此無疑比例會增長。
中國在亞馬遜業務上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關注。
外媒曾今這樣報道過:“2016年12月7日,亞馬遜在杭州的賣家峯會吸引了1500名賣家參加。
主題是從‘中國製造’轉變成‘中國質造’。
” 雖然大多數外國消費者可能不知道,但產品可以直接通過亞馬遜FBA從中國進口。
一集裝箱的貨物可以直接發送到亞馬遜海外倉庫,避免額外多餘的手續費。
這讓中國產品出口速度更快,價格更有競爭力。
一旦中國企業瞭解這一流程,中國產品就會大幅湧入國外市場。
在美國市場上,亞馬遜顯然看到了中國賣家數量崛起。
外媒也曾報道過:“亞馬遜的大部分業務現在主要還是來自賣家。
但有一段時間內我們注意到的趨勢,以及亞馬遜活動展示出的願景,都表明亞馬遜最終想讓製造商參與其中。
亞馬遜一直專注略過中間商,它不想成爲中間商,也不想平臺上有中間商。
2022-03-08 20:17

如何看待中國賣家對亞馬遜發起集體訴訟?

面對亞馬遜這樣的商業巨頭,中國賣家選擇聯合訴訟的方式是明智的。
但賣家能夠起訴的勝算不高。
今年8月,德國的一家主營醫療技術和化妝產品的的公司在亞馬遜被封停賬號之後,選擇起訴亞馬遜,並打贏了官司。
這給了不少中國賣家極大的信心。
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亞馬遜在賣家開設平臺賬號時就已經設置了一些“霸王”條款。
其中包括,賣家與平臺發生糾紛只能採用仲裁的方式,按照個案處理,而不是集體訴訟;同時亞馬遜可以全權處理違規賣家資金。
而一些中國賣家在已經違規的情況下,進行集體訴訟,難度很大。
本次訟訴的爭議點也在於法院是否認定這些條款有效。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賣家可以已反壟斷的名義起訴亞馬遜。
亞馬遜在封號之後,短時間內開設了大量自營店來搶佔原中國賣家的市場份額。
並生產銷售原中國賣家的商品,加大營銷力度。
這說明亞馬遜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損害其他賣家權益。
亞馬遜封號時間也給中國賣家上了一課,要熟悉境外平臺的規則,減少違規行爲,適應國外市場。
也有觀點認爲,亞馬遜限制中國賣家佔比,是中美大國博弈背景下,帶有政治意味的做法。